时评材料作文:"爱心冰箱"写作指导
【写作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暑期,"爱心冰箱"为高温下辛苦工作的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消暑饮品的图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爱心冰箱"通常指人们把自己多余的食物等放入室外特定的"冰箱"中,供需要的人使用,近年来"爱心冰箱"在我国许多城市逐渐风行。但在实际运行中,"爱心冰箱"也引起一些人的质疑。例如有人天天想领"免费的午餐";放入"爱心冰箱"的食品安全性没人把关;带着孩子到"爱心冰箱"拿面包的家长不在少数,教育孩子要心怀感恩的却寥寥无几。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视频回放】[新闻周刊]本周特写 冰柜的"爱心"
视频链接:http://tv.cctv.com/2018/08/04/VIDE7RkPXCvFAd9QM2pFhmWp180804.shtml
【写作提示】
该则作文材料,以"爱心冰箱"为叙述对象,从而引发考生思考,由小见大,体现出高考作文"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审题时,应明确"爱心冰箱"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让人人做慈善成为可能,在公益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考生对"爱心冰箱"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持一种理性的态度。立意时可由小见大,通过"爱心冰箱"挖掘其背后反映的人文精神、社会现象等,由浅入深进行论述说理。
【参考立意】
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使人快乐;
②"爱心冰箱"传递爱心,让善举延续;
③杜绝浪费,传递社会正能量;
④个人爱心不止,社会暖流不息,用善心锁住城市温度;
⑤"爱心冰箱"弘扬了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
⑥要做好公益善举,还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⑦"用心"需要真真实实,"爱心"也需规范化管理;
⑧言传身教很重要,在"一片面包"中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等等。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符合材料内容亦可)
"爱心冰箱"是一种可贵的"慈善分享"
"爱心冰箱,免费领取。"最近,一台放满面包、任何人都能免费拿取的保鲜冷柜,在温州迅速走红。"爱心冰箱"又叫"分享冰箱",几年前从欧洲开始风行。它主张居民将家中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冰箱或冷柜中,帮助有需要的人。今年9月底,上海出现了国内第一台"爱心冰箱",随后贵阳、扬州等地也陆续出现。这种做法,有人赞扬,也有人对食物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基于在国外的见证与经历,国内出台了第一台"爱心冰箱",主张居民把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的冰柜或者冷柜中,供需要有帮助的人。如此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解决了每个家庭食品超量而且容易变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需要获得帮助的人,尤其是城市流浪人员或者乞讨人员以帮助,在避免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变相实现了第二次分配。作为一种舶来品,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公众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并没有想象中严重。
温州版的"爱心冰箱",目前还是一己之力——蛋糕店的老板没有把当天未销完的蛋糕用于第二天销售,而是放在"爱心冰箱"中,供人免费拿取和分享。相信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其对蛋糕的质量将会进行严格把控,这样的付出,需要相应的成本作为代价。不过,若是没有其他人的共同参与,这个"爱心冰箱"仅具样本价值,也没有普世的意义。不过,作为在当地"开先河者","爱心冰箱"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形式上的倡导。即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分享,并实现触手可及的善意。
最好的慈善应是最容易实现的慈善,"爱心冰箱"所体现的意义,最大之处在于,一是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并极容易做到。二是可以长期坚持与实施,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供给者,都很容易坚持下来。只要家中有没有变质的多余食物,那么都可以将其放入"爱心冰箱"中供人分享。三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食物消费有一个即时性,若是在当时没有被吃掉,那么就会成为"剩余食物"。不过,放入"爱心冰箱"则不同,所面临的群体和受众更多,需求也更为广泛,可以解决个体或者家庭不能实现的消耗。
慈善除了救危济困之外,还有实现资源共享。"爱心冰箱"则恰好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也为社会普适和共同参与的慈善搭建了一个平台。事实上,实现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国外,还有大件产品的集中摆放场所,一些家庭把自己不需要,但质量又很好的家具或者家电等物品放于其内,以供需求者进行选用,从而让物品找到了好的归属。这种做法,既免去了家庭处理的烦恼,又解决了另一方的现实需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大家都如此做之后,社会的参与度与公众的支持度,就会实现大面积的增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体之间有好东西应当分享,社会成员之间也应如此,这便是所谓的共享。时下提倡"共享经济",其实也应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准则。"爱心冰箱"平台虽小,不过却传递出分享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其应得到提倡与弘扬的主要原因。因为"爱心冰箱"的模式既可以复制,也可以进行无限化的扩大,并通过习惯的培养与巩固,带来个体观念与社会价值的转变。当每个人都有了"爱心冰箱"式分享的追求与坚持,那么基于慈善的社会道德,也会实现整体的提升,"虑及他人"的价值传承与实现也会更有张力。(唐伟)
"爱心冰箱"关注点应是善举本身
在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爱心冰箱的风潮时,7月28日,一篇由成都某公众号发布的《37℃高温下,成都街头出现无人冰箱,我们看到成都的另一面…》文章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这个位于建设路的爱心冰箱现在如何了呢?爱心冰箱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无故出现在街头?天府早报记者昨日到实地探访,没想到已不见爱心冰箱的踪影。(8月1日《四川在线》)
一年四季,最难熬的莫过于夏季。春天,万物复苏,气温回升;秋天,秋高气爽,景色宜人;冬天,气温虽冷,但可借助衣物包裹身体;而夏季,即便穿短袖,也还是觉得热。烈日炎炎的夏季,多地已开启"烘烤模式",最辛苦的还是户外工作者,外卖员、快递员和环卫工人等。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热土",汗流浃背的干着工作。倘若此时能有一瓶矿泉水或一根冰糕供他们免费享用,那么即便再热的天,也会因这丝善举而变得清凉。
成都某公众号,为了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户外劳动者们,就地取材、租借了一台冰箱,并买了水和饮料,让人们按需自取、随取随用。按照正常思维,面对无人看守、无人管理的"爱心冰箱",也许会发生疯抢、乱拿,或招来一些贪图小便宜之人。但从拍摄的画面看,显然上述情景并没有出现。相反,看到更多的是感人画面:妈妈带着小女孩,女孩在取完饮料后放了五元钱在冰柜里;一个小哥路过,10分钟后拿了一个西瓜放到冰柜里。这是爱心的传递,是善举的接力。
"爱心冰箱"无疑是善举的表现。它给炎炎夏季送上一丝清凉,解了户外劳动者的暑热。曾几何时,冷漠成了社会的通病,路边摔倒的老人没人敢去扶,露宿的流浪者没人去帮助,遇到陌生人的求助,也会摇头默默走开。"爱心冰箱"在此时兴起,正是社会正能量的涌现,而这种正能量恰恰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因为社会需要更多的像"爱心冰箱"这样的善举,来扶正已扭曲的风气。
"爱心冰箱"一举受到广大网友关注,更有一些网友对此举给出积极评价,一方面表明人们对正能量善举的认同和赞扬,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目前类似的善举在当下社会实属稀缺。笔者认为,善举不应歪曲解读,也不应昙花一现,而要积极延续爱心,让善举继续接力。
别让"爱心冰箱"只清凉一夏
"爱心冰箱"火爆杭州之后的几天时间,北京、上海、厦门、武汉、金华等城市的街头相继出现了类似的冰箱或者冰柜。这些"爱心冰箱"都是为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交通警察和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冷饮的。"爱心冰箱"创意新颖,形式简单,一时间引发各方点赞,迅速在全国掀起了模仿热潮。
当大家一边倒地赞美和感动之时,有网友提出了质疑"这像一场炒作",也有网友表示"又是一阵风"。高温酷暑天,"爱心冰箱"为户外劳动者带来一份清凉和爱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和关爱,这本身就是在传递了一股正能量。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不管最初的发起者是不是以营销为目的,它所传递的善意是真实和温暖的。"爱心冰箱"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它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全社会的爱心能够在这里汇集和释放,让更多需要关爱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从现实作用来讲,这样的"爱心冰箱"越多越好,最好和公交站点一样分布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为了这一份街头的善意,我们也希望发起者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应网友的质疑,把这件"好事"真正做实,让这一份清凉真正地惠及到那些需要的人。
不可否认,"爱心冰箱"亟待完善的制度来管理。与两年前火爆全国的"爱心墙"一样,"爱心冰箱"也是一种街头微公益。刚出现的时候,让人眼前一亮,快速火遍全国,一度成为焦点和话题。当热度消退后,便在寂静中冷淡收场,再无人问津,最后被人遗忘。
做公益需要爱心,需要创意,更需要禁得住时间考验的管理制度。如何防止有人多拿和哄抢等不道德的行为?如何惠及到真正需要它的群体?如何保障冰箱里冷饮的安全?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在对"爱心冰箱"感动之余,我们更要思考,如何促使"爱心冰箱"模式更加完善,将这种公益长久地运营下去。千万别让"爱心冰箱"只清凉一个夏天。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爱心冰箱"依然在城市的街头传递着清凉、传递着爱心。
"爱心冰箱"装的不仅仅是"清凉"
近日,针对连日的高温天气,全国一些城市掀起"降温公益"风,纷纷在街头设立"爱心冰箱",为户外工作者提供消暑饮品。北京首个"爱心冰箱"现身东大桥地铁站外,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和交警等免费提供饮用水。路过的行人纷纷点赞,并遵守"约定",不随意取用。
一个好汉三个帮,世界需要热心肠。烈日炎炎的酷暑盛夏,总有那么一群人在默默地为我们这个城市运转、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着贴心周到的服务,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自去年8月风靡全国的"爱心零钱箱",到今年北京、成都等地出现的"爱心冰箱",不仅让酷暑下工作的人们感受到了夏日清凉,更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积聚起了大爱无边、爱心无价的力量。
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辛苦。让劳动者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地劳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呼声。在炎炎夏日,酷暑难耐,有条件的可以待在家里或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但是,对于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交警等,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仍然需要坚守在将近40度的高温环境中,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精神。无论是市民群众自发设立的"爱心冰箱",还是广大企事业单位或志愿者组织的"夏日送清凉"活动,都是对普通劳动者的一种尊重与感恩。正是这种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的纯公益活动,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感受到了全社会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勤劳善良、乐善好施精神的生动写照。
对社会新风的传承。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也在日益加快,难免造成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关系的疏远,一些不文明现象也屡见不鲜,人心浮躁、唯利是图,少数人无信仰、无底线,急需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清风正气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爱心冰箱"看似举手之劳,却因为"免费"、"正能量"这些内涵而成为了城市一道靓丽风景。在"爱心冰箱"的饮品店老板的行动感召下,一些市民也自发地买来酸梅汤、运动饮料、矿泉水和西瓜等装入冰箱。这个活动的结果证明了在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城市里有着一群可爱、友善的人。他们总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在这个酷热的夏天,给需要的人带来清凉。随着爱心接力的延续,"传递人间温暖"必将成为社会常态。
对诚信自律的考验。诚信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自律是成功的关键。社会和谐稳定、事业发展成功,正是因为有无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人们的共同努力。"爱心冰箱"等"夏日送清凉"活动,在一个又一个城市流行起来并得到老百姓的热情点赞与广泛参与,充分见证了诚信的宝贵与自律的重要。如果类似的事情是由行政部门来做那就是公事公办的行政行为。但以群众自发的个人名义干,意义就不一样了,干事的人也不是行政指派,而是社会志愿者,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铺天盖地的造势,但人们同样能够感受到爱心的强大力量。"爱心冰箱"中的冷饮尽管是"免费",但并没有被群众哄抢,相反却有越来越多的无名群众加入到了爱心接力中,厚植着诚信自律的根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爱心冰箱"这样的"降温公益"活动,传递了满满的人间真情,但仅有一两个"盆景"还不行,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劳动者创造更加舒适、便捷的劳动环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会让高温下的劳动者流汗不流泪。(倪洋军)
"爱心冰箱"让节约与爱心双赢
"今年3月,成都市首个社区"爱心冰箱"出现在武侯区跳伞塔街道南虹村社区门口,环卫工人、低保户等低收入群体可以免费在此领取食物;爱心企业、社区居民也可以把临近保质期或者没有吃完的食物存放进"爱心冰箱"。南虹村社区党委委员、项目的发起人杨欣告诉记者,4个多月来,"爱心冰箱"接受了700人次的捐赠,超过1万人次在此领取食物。"(7月27日 新华社)
共享概念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普及,"爱心冰箱"的出现,其实也是对共享模式的一种补充。食品经营商家、社区居民,在日常经营和生活中难免会有多出来的食物,随意处理了实在可惜。如果放在社区设立的"爱心冰箱"里,无偿送给有需要的人,就能兼顾了节约食材和奉献爱心,可谓是双赢的好做法。
"爱心冰箱"是新事物,空间虽小,意义不小。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但是为了方便,随意打包处理成为了最多的选择,也造成了很大的食品资源浪费。同样,在城市里又有很多家庭收入不高,对食品的需求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爱心冰箱"的设立,传递的精神概念,既是一种节约的社会美德,也是一种分享的社会价值。企业和家庭把当天多余的食材放在"爱心冰箱",有需要的家庭免费提取,爱心和节约,通过一个小小的冰箱,发挥了最大作用和价值。
"爱心冰箱"让节约和爱心"双宿双飞",但是社区和食品安全部门不能当监管的"旁观者"。其一,食物入口,非同小可,要对捐赠的食品及时做好检查,不能出现以次充好,影响"爱心冰箱"的公信力;其二,要对居民领取的食物数量做好记录,对于故意多拿的现象也要予以制止,避免爱心食物出现浪费;其三,对于经常捐赠食物的爱心企业和家庭,社区也可组织活动邀请参加,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爱心得到宣传和尊重,让"爱心冰箱"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万丈高楼平地起,也许"爱心冰箱"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它所传递的精神价值,无疑树立了社会标杆。"爱心冰箱"的经验普及以后,公民的生活习惯必然得到培养和巩固,个体意识也会逐步趋向于奉献爱心和勤俭节约,进而也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欣喜转变。期待"爱心冰箱"在更多的社区落地生根,让节约和爱心飞进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中。
夏日街头遇到免费取用的冷饮,你拿不拿?
北京街头,一瓶冰镇饮料给环卫师傅送去清凉
近日,全国各地都被高温袭击,开启了蒸笼模式。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随即刮起了一股"降温公益"风:诸如北京东大桥地铁站外、上海普陀区曹杨路地铁站等地,出现了无人看管的"爱心冰箱",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和交警等夏日酷暑里的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冷饮和西瓜等防暑降温食品物品。这一善意的举动在炎炎夏日里传递了一份清凉和爱心,引来不少市民的关注和点赞。
在"爱心冰箱"计划发起的初期,组织该活动的工作人员也曾担心出现"有人会把冰箱里的东西都搬走""惹众人哄抢""吃喝过后乱扔垃圾"等问题。然而事实证明组织者"多虑了"——户外工作者和路过市民表现出的是克制、礼貌、给予和感恩,"冰水只拿一瓶,雪糕只拿一支,西瓜只拿一片"。
除了拿取物品井然有序,更令人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往爱心冰箱里补充物品。收获爱心、送出爱心、传递爱心……善意就这样在一次次的传递中流淌、汇聚、壮大。小朋友主动送来10瓶水,附近商铺店员端来绿豆汤,不愿留下姓名的高中生买来西瓜,成为炎炎夏日里最沁人心脾的画面。一个个普通人的"举手之劳",汹涌澎湃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间大爱。
一个城市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爱心冰箱"传递的互助互爱给受惠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口腹间的清凉,还有情感上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尊重与关爱。正如一位外卖小哥所说,"感谢那些理解我们的人,给我们水和雪糕。虽然热点累点,但很感动。来北京好几年了,遇到不少好心人,很喜欢这座城市,希望可以一直为北京服务。"善待每一个在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感恩每一个为这座城市建设发展付出汗水和心血的人,这是一座城市最可贵的品质。
"爱心冰箱",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让酷暑变得清凉。这样的"爱心平台",让需要关爱的人能够得到众人的帮助和关怀,让普通人的善心义举能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各种"爱心平台"越来越多,既搭建在都市,也搭建在乡村;既出现在烈日之下,也出现在寒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