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

by Mr Chzi, 十一月 16, 2019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1)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谷梁传》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 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 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 纳谏》和《荆轲刺秦王》。

3: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5)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

1,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 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 五音就是宫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 这个"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 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 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 是: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七音中, 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 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 七音中, 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功效 主音),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 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荆轲刺秦王》 行出发时, 高渐离击筑, "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行出发时, 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 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 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 "羽声"就是羽调式, 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 羽声"就是羽调式, 羽调式 这种调式高亢激 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 古代有六律,只古乐的十二个调,它包括黄钟、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 大吕等六个阴律, 大吕等六个阴律, 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 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 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调等。 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 C 调,无射相当于 A 调等。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 磬等)、丝 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 )、 )、 (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如《石琴瑟等)、竹 )、 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 钟山记》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钟山记》"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噌吰者,周景王 噌吰者,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无射"就是无射钟, 无射"就是无射钟, 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它常用于歌唱伴奏,所以称为 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歌钟就是编钟, 常用于歌唱伴奏, "歌钟"。 歌钟"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 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品种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 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 众多,曲目丰繁的态势,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 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等。独奏乐 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 箫等等。 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乐府曲调 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 " 梅花落——曲调名。 黄鹤楼上吹玉笛, ——曲调名 江城五月落梅花。 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 梅花落》 天飘落的景象, 天飘落的景象, 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 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 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 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 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 长恨歌》 " 《长恨歌》 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 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 为绮靡之音。 为绮靡之音。 ——即玉树后庭花 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 有时也作"折杨柳",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 ——乐府曲调 有时也作"折杨柳" 主要写军旅 生活,从梁、 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 折柳,春色未曾看。 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 ——古曲名 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李益《从军北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鸿门宴》

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 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 种体裁。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3 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鸿门宴》:"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西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3)鸿门宴〖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4 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鸿门宴》:"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西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

【附录:孔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 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2)《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 他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学 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我国第一部语录 体散文,该书 共分20 篇。与《大 学》《中 庸》《 孟子》并称为"四 书"。《诗 经》《尚书》《礼记》《周 易》《春秋》并称"五 经"。

3)《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中的"而立"指 30 岁,"不惑"指 40 岁,"知 命"指50 岁,"耳顺"指60 岁。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借指童年时期,幼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二、 《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朕:朕是第一人称代词,即"我"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在中国古代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称"王"者亦可自称"本王",随着秦朝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

 

三、《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

公姥:gng m指公婆。《玉台新·古诗<为焦仲妻作>》:"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里偏重指婆婆。  顾炎武 《悼亡》诗:" 贞姑 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指岳父、岳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 入辞公姥。时诸郎皆他出,翁挽留以待其归, 不听而行。"[1] 

结发:1. 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史记·李将军列》:"且臣结发而与 匈奴 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陈子《感遇诗》之三四:"自言 客,结发事远游。" 辛弃《满江红》词:"想,结发赋从戎,传遗业。"清·田兰芳《叙袁仲方(袁可立孙)甲子秋冬诗》:"余与足下结发交,其于余也。如影之随形,不能遁也。"清《连日清斋写佛经偶作数句》诗:"结发慕胜因,而复役人事。"

2. 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孔雀东南》:"结发同枕席",是说他俩结为,十分恩爱地生活着。汉《诗》之三:"结发为,恩爱两不疑。" 唐孟云卿《古别》诗:"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陈梦《青青河畔草》诗:"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

3. 指妻子。后亦指原配。《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羣司以君,俱列三台,夫人结发,上为三老。"《北史·后妃传下·齐冯翊太妃郑氏》:"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 

 

六合:

1.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过秦》:"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同义语还有如下内容:

[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中冀州、兖州(yn)、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古代计时:

 

[赤县]:赤县----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的省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视为天下中心。

[海内]:海内是指国境之内,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八荒]: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2.相关的两个月份。《淮南·时则训》:"~~: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

3.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六合。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昃zè

b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4. 十二生肖属相,在判断人与人之和谐程度上的六合为:即鼠与牛为合,虎与猪为合,兔与狗为合, 龙与鸡为合, 蛇与猴为合, 马与羊为合,为十二生肖六合。与六合相匹对应的是六冲:鼠与马相冲,牛与羊相冲,虎与猴相冲,兔与鸡相冲,龙与狗相冲,蛇与猪相冲。

 

 

四、《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与相思。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大魏武皇帝"。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散文家、辞赋家。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抒写田园生话的恬静和谐。他的诗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自然,诗味醇厚绵远,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充实、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五、兰亭集序

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世称"王右军"。《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序:《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纪年

1)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
、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
、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
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纪月

1.序数纪月法

2.孟仲季纪月法: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如"暮春"即为农历三月。

修褉(xi xì):是指古人三月三日在水边祓除不祥的风俗。

纪日

朔日:农历每月的初一。

晦日:农历每月的末尾。

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是农历每月的十六。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例如《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六、赤壁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还有黄庭坚、米芾、蔡襄);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关于"赋"

1)"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2)赋的来源与发展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诗经)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本文属于"文赋"。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于是叫做"文赋"。

七、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华山之阳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至少如此)。

 

古人称谓

1.古人自称时称名:

"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

2.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

3.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

     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4.称谥号

   谥号:周代才有的。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根据身前的品德行为来定的。例子:周武王、范文正、靖节先生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例子:聊斋先生、饮冰室主人

6.称籍贯   例子:柳河东、王临川、康南海

7.称郡望   例子:韩昌黎

8.称官名   例子:王右军(王羲之 )、杜工部(杜甫 )、柳屯田(柳永)

9.称爵名  例子:武侯

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例子:刘豫州(刘备 )、贾长沙(贾谊 )、柳柳州(柳宗元     

11.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常识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五古代文化常识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十一月 16, 2019文章归档:备课频道
Comment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