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省联考备战原创作文题之“致敬,科学家精神”
一、原创作文: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用一系列超级工程书写着“弯道超车”的奇迹,从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到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一次次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而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默默奉献。
请以“致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写一篇班会课发言稿,不少于800字。
二、知识链接
(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日前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六个方面,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就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用科学家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培育》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科学家精神蕴含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新时期,广大青年肩负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需要学习传承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培育时代新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要用科学家精神涵养时代新人培育,积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青年一代成长成才。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前提。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强调:“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钟南山,科学家群体的职业选择和研究方向无不彰显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科学家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育,要牢牢守住爱国初心,用科学家群体的爱国情怀感召学生,教育青年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坚定政治立场,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在131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前15行列,在多个领域表现出领先优势,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居安思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距离创新强国尚有距离,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面提升。青春的标志在于创造,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用科学家精神助力时代新人的培育,就是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蕴涵的创新创造精神,激发青年群体的创新意识,释放新时代青年的创造活力。
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方法。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担历史使命,需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点滴做起,在立德树人的进程中求真务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应以“知行合一”为路径,用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艰苦执着的探索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使青年学生既学识渊博又本领高强,以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厚实的底气、无畏的勇气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放眼未来社会,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时代的光辉荣耀感召青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需要,使广大青年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过程中,广大青年应勇担重任,发展自身、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就是要弘扬奉献精神,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优秀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事例感召学生,注重实践养成,引导青年学生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必然要求。团结协作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二人齐心,其利断金”,这些古语与诗句滋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在世界大舞台的作用,习近平提出:“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在新时代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继续弘扬伟大团结精神,以团结互助的科学家精神助力时代新人培育,增强青年一代的团队意识,坚定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合作共赢。
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院士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团结带领全国科技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科技人才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中国加速向科技创新强国进军的过程是一场接力赛,老一辈科学家做好领跑者,传好接力棒,青年一代跑好接力赛,意义不言而喻。发挥好育人精神,也是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关键。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弘扬育人精神,提携后学,为青年一代的发展开辟道路,为中国培养新生的科技力量;要坚持正确的育人理念,不仅注重提升青年一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本领,还要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青年一代成长成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广大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坚定的报国志,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礼赞“科学家精神”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追求创新已成为共识,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活动形态多样,不同领域的创新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矩阵。熊彼特在用经济学理论诠释市场创新行为时,称创新型企业家为“行业的引爆者”,将企业家精神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认为正是企业家嗅觉敏锐、敢于冒险的特性,才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
与之类似,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家处于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与辛劳,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物化和外在体现。科学家精神世界的满园芬芳与奋斗足迹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① 专注是孜孜以求的科学信仰。在未知的世界摸索前行,走怎样的创新之路,取决于我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潘建伟院士说:“创新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就要敢做没人做过的事情。”专注和执着是所有拓荒者的特质。在锁定科学问题后,成果产出往往要经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保持专注会让挫折不再折磨,时光不再枯燥,在岁月静好中与创新邂逅。
古有李时珍尝百草,徐霞客踏千山,今之南仁东、屠呦呦皆是一生为一大事来,这都为我们展现了专注之美、执着之力。“南仁东星”高悬苍穹,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在静谧的心境中,在淡泊的情怀里,目光才能投向更浩瀚的科学星空。当我们翻开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名册,不难发现学历不高的中村修二、田中耕一,甚至“土鳖”到底的大隅良典、益川敏英,他们的科研之路饱受挫折,但瞄准前沿难题矢志不渝,最终赢得了学术的长跑。
如今我国科技政策环境利好,平台设施堪比国际水平,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备创新的客观条件。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激烈异常,“跟跑”易,“并跑”难,“领跑”更是难上加难。要想取得突破,对科学的专注、执着和坚守依然是不二法宝。
② 质疑是相互欣赏的科学品格。质疑和欣赏看似矛盾,在科学家群体中却是辩证统一的。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是百花齐放的种子,带来科学思想和学术观点的激荡。科学的声音不应迷信于权威,亦无须屈从于权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外国学者断言由于缺乏储油的海相地层,给我国扣上了贫油的帽子。地质学家谢家清、孙建初等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摸索和发展出陆相成油理论,为大庆、胜利等高产油田的勘探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存疑、质疑、解疑,无非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真理。科学家“道相同”,质疑和回应质疑也就成了“相与谋”的重要交流方式,推动了科学家群体在研究兴趣、学术风格的相互欣赏,进而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技合作。
③ 守正是严谨理性的科学操守。基于在科学实践中体现的宽容、协作等精神,科学共同体通常被看作是道德共同体的模范。近年来,学术不端的现象每每见诸报端,都会引起广泛的热议。在自由驰骋的科学疆域里,人性的弱点需要时刻防范和警惕。对真理的热爱需要超越世俗和功利的局限,追求的不是人才“帽子”的简单迭代,更不是经费项目的野蛮扩张。只有克服浮躁,大胆去试,勇敢去闯,实事求是,才能练就真正的学术大师。
创新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如何约束科学始终走在向善的轨道上,需要勒紧理性的缰绳。帕特森原本是一名通过同位素手段测量地球年龄的普通学者,当他发现含铅汽油的危害后,顶住同行的非议、企业的迫害,孤军奋战20多年揭露真相,最终将铅赶出了人民的生活。他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最伟大的科学家,总是抛弃那舒适的生活,只为一丝照亮未来的光芒。
④ 报国是心系家园的科学情怀。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祖国和人民面前,“科学家精神”就意味着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毫不犹豫放弃海外优厚待遇投入祖国怀抱,虽百折而不回。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专家学者隐姓埋名、不计得失,长期投身核心装备研发,虽万死而不辞。
无论在哪个时代,当对祖国的爱遇见对科学的情,必然迸发出万丈豪情和澎湃力量。从“两弹一星”到“北斗”“蛟龙”,从杂交水稻到分子育种,从人工合成胰岛素到量子科技与通信,科学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也愈发从容和自信,因为背后站立着日益强大的祖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共鸣。在爬坡过坎的征程中,科技需求不会少,要求会更高。各行各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须得到解决,建设美好生活的种种心愿迫切盼望实现。新时代的科学家依然要心怀祖国,破解时代命题,回应人民关切,在创新的路上继续进发。
科学家精神气象万千,虽不能穷尽,但汇聚的力量气势磅礴。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汇聚,必将为劳动者增添情怀的温度,进而使之迸发出无穷的创新力量。
致敬,“科学家精神”!去引领更加伟大的新时代创新!
三、素材举隅之南仁东
(一)无法遗忘的“老南”
现在,当人们来到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这个偏僻的黔南小镇,再穿过一道道的狭窄山口,目光就会被一个500米直径的白色钢环所吸引,那是史上最大望远镜FAST的圈梁,而此时,南仁东的名字就会被继续坚守在这里的人们一再提起。
“老南”是他们心里对这个“老爷子”的昵称。用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潘高峰的话说,他是一个“往西装口袋里装饼干,会忘记吃,等拿出来已经揉成渣子的随性老头儿”。
可“老南”也是个为了FAST,废寝忘食的“工作狂”。“就在那间办公室里,我们经常和南仁东老师一起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起为FAST奋战的日日夜夜忍不住感慨。“FAST就像是他亲手拉扯大的孩子一样,他看着它一步一步从设想到概念,从概念到方案,到蓝图,再到活生生的现实。”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李辉回忆,2014年,馈源支撑塔刚开始安装,南仁东就立志要第一个爬上所有塔的塔顶。最终建成后,他的确一座一座亲自爬了上去,“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拥抱望远镜!”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它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比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做一项大的科学工程,大部分是没有先例的,需要一个核心人物,南老师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是团队中掌握新技术最快的人,从宏观把握到技术细节,都免不了他来操心。去院里汇报项目进展,从未出过任何差错,而且每次都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努力负责的程度超乎想象。”他的学生岳友岭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他是科学家中的科学家。”
时至今日,他的同事张海燕仍难以接受南仁东离世的事实。她总以为还能再见到那个“似乎无所不知、爱抽烟、嘴硬心软”的老爷子,还能听到南仁东在隔壁办公室喊自己的名字。但这一次,“老南”真的“走”了。
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这是他的遗愿。
“他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要正直、善良、面对疾病要乐观,也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工作要执着、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更没有用语言教导过我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高工杨清阁说,“但他,行胜于言”。
(二)始终与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相向而行
72岁的南仁东倒在了“中国天眼”传来捷报之前。这位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生命在欣慰与遗憾中戛然而止。
人生只为一事来,历经8000多个殚精竭虑的日子与近百次失败,南仁东终使“中国天眼”伫立在中国西南……南仁东身上蕴藏着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使他将人生的价值附丽于祖国的前途命运,将个人的分量置于国家的天平上衡量。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建设性作用。从钱学森、邓稼先、方永刚、黄大年直到南仁东,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先进事迹充分表明,正是有了此等精神情怀,他们才能始终与国家利益和人民需要相向而行,无惧艰辛,勇往直前。
1993年,获悉科学家们在日本东京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息,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南仁东便提出了“咱们也建一个”的想法,随之将24年光阴付诸于此。这也是知识分子勇于创新精神的折射。我国现代化建设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相比起步晚,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抓住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家与建设者们用一系列超级工程书写着“弯道超车”的奇迹,从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到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中国智慧、中国速度一次次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令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而这背后是无数个南仁东的默默奉献。
南仁东曾说过:“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就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发现数颗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我们必将看到更多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一一实现。
(三)“天眼”睁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注脚
11月22日,“天眼”之父南仁东被追授时代楷模的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23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看贵州交流活动”循着南仁东足迹,车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翻过一重重喀斯特山峰,驶过方圆五公里无人区,抵达“天眼”。它端坐于平塘县克度镇的万山丛中,仿佛无边无际绿野中一口洁白的巨型“炒锅”,又像一只凝视星空的硕大眼眸——这便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它能一眼“看”穿137亿光年!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它“将让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看得都远,探入宇宙深处,试图揭开宇宙奥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深藏在贵州大山腹地的“天眼”,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注脚之一,并和天宫、蛟龙、悟空、墨子、大飞机等,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果,一同写入十九大报告。“天眼”的睁开,不为现实功用,只为代表人类向外星空不断发问,并仔细接收哪怕是最微弱的回应……
以“天眼”(FAST)为中心的方圆五公里以内,没有手机、没有一切电子设备,这里的工作人员守着地球上最尖端最现代的技术设备,却过着堪称“原始”的生活。他们离人群很远,离天却很近。
这一切,像一则很不真实的神话,而殚精竭虑让“天眼”怒睁的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就是这则神话的谛造者之一。一个人、一辈子、一口锅,一生只做一件事,南仁东很伟大;全力支持和信任科学家,最终实现这则神话的中国,很伟大。
“中国天眼”这四个字,语出2016年9月25日习近平在这一大射电望远镜竣工发来的贺电。他还说,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天眼”如果有重大发现,那将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那时中国科技界还在艰苦条件下努力爬坡,小说家刘慈欣也尚未开笔写《三体》;那时最牛的“眼”是位于美国波多黎各岛山谷中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直径达350米,被认为“不可超越”;那时中国射电望远镜直径还不如人家的十分之一。而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的南仁东,却坚持回国,并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在中国建设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中国当时百废待兴,投巨资就为玩星星?简直天方夜谭。50岁的南仁东不放弃,到处游说,潜心钻研。他的祖国没有辜负他,“天眼”工程浩荡启幕。选址用了12年,立项到落成,又是9年。中国终于做成了这件没有先例可循、“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科学工程”。
“天眼”了不起,南仁东了不起,中国了不起。就在南仁东因肺癌离世后的不到一个月,尚在调试期的“天眼”,便一口气发现了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等到“天眼”正式上岗,必将收到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星星们的“来信”。
“天眼”为国之重器,担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路重任;南仁东为国之良材,祖国没到科技最前沿便死不瞑目——民族复兴的脊梁,就是无数的南仁东。国之魂魄,民之肝胆,“中国天眼”的故事,将被人类永远铭记……
(四)毕生心血筑“天眼”
茂林深处,踽踽而行。算不清楚,这已是南仁东第几次踏入贵州省平塘县人迹罕至的山林了。他一次又一次而来,只为那一个科学梦想。
仰望天空,作为一个天文学家,南仁东非常清楚,无数来自宇宙边际的信号,经历了成千上万光年的漫长路程,也许就在他抬头的这一刻,划过地球。这其中蕴含着揭示宇宙奥秘的线索,南仁东渴望能在中国大地上建造一个科研重器,来捕获这些信号,让祖国在地球上的天文史中再划出浓重的一笔。
“等FAST望远镜建成之后,我想咱们就能着手开展对脉冲星的系统研究。”生前,南仁东曾对他的学生表露过这样的愿望。南仁东口中的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而产生,具有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并有很多应用,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可耗费了22年时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的南仁东,已从壮年走到暮年,疾病最终夺走了他见证“天眼”捷报的机会。北京时间9月15日23时23分,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南仁东逝世。20余天后,捷报传来,“天眼”这个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发现了6颗新脉冲星,这在我国尚属于首次。此时,南仁东的生命已停止,这个工程的最主要缔造者,没能等到捷报传来。他遗憾吗?等不来南仁东的答案了,可与他共同奋斗过的人们在替他回答。
“FAST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作出原创贡献。”在发布新成果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对FAST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同时进一步验证、优化科学观测模式,继续催生天文发现,力争早日将FAST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设备。”
李菂认为,FAST在调试初期就能发现脉冲星,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技术储备,初步展示了FAST自主创新的科学能力,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10年之后,南老师所成之大美‘中国天眼’必将举世皆知。”他说。
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的眼里,即便没有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但“南老师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四、视频材料(国外科学家)
《天才简史》、尼古拉.特斯拉相关视频、图灵等(建议整理成文字版)
五、回归课本
苏教版必修五之“科学之光”
导语:科学既是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又是人类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伟大力量。在对科学的探求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不但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且不断开创出和谐而优美的境界。热爱科学的人们不仅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更能养成科学的精神。
科学在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表达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但表现在文体特征、风格以及写作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观念,是对科学与生活、科学与审美的多样化的理解
解读:科学与人文,思想之光与逻辑之美
核心词:智慧、和谐而优美的境界、科学精神、探索乐趣、观念、理解1.《物种起源》绪论(达尔文)——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点评:因为已知世界越大,未知领域越大
2.《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杨焕明)——科学家之伦理与操守
点评:“解读生物之书——人文的里程碑。(2)“所有成员在遗传上是平等的,人类的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与遗产”(3)“一个成员的基因组信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隐私,关系到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部尊严与一部分命运,要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4)人类将更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更好地建立符合人性人文,又与自然和谐的新的文明。(5)保证公众对基因与基因研究的知情权(6)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7)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