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青年毛泽东豪迈纵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拳拳报国志;君不见,中印边境冲突一触即发时年仅18岁的战士为保护队友淹没在汹涌无情的浪涛中。自古洎今,无数志士仁人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声,赍志实干,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青年时国家的希望,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风向标,青年树立报国之志,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稳稳地掌住航船之
近来,恶搞之风盛行。黄继光被恶搞成一不小心堵住枪口,邱少云被恶搞成被毒蛇咬伤不能动弹,董存瑞被恶搞成炸药包上有万能胶甩手不脱……各种各样的恶搞充斥着网络。郁达夫曾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也有人说:“英雄是黑暗中的指明灯,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要铭记为中华民族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更有人说:“英雄应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没有一个国家生来就是文明开化的,当一个初生的国家如同婴儿般在时间的长流中蹒跚而行时,需要一个坚强的臂膀给予它力量,一双智慧的眼睛,指引它方向。在印度,圣雄甘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让受尽压迫的殖民地居民拥有了独立与自主的权利,使他们摆脱受人奴役的日子,真正的主宰了自己的生命。在印度独立后,新生的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地流血冲突事件不断。当时已78岁高龄的甘地,以绝食为代价,换取这个国家的安宁与冷静,正是这样无私而伟大的行为,使印度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用他瘦弱的脊梁背负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量,缓慢而坚定地前行。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有一抹紫色的火焰点燃了人们因血色而浑浊的双眼。那是被侵略者残酷绑上火刑柱的圣女贞德,她燃烧的衣裙连同她坚毅不屈的脸庞,深深地映在每一位法国士兵的眼里。于是他们呐喊,他们战斗,他们要让贞德长眠于祖国的土地,而不是耻辱的、被侵吞的,属于敌国的土地上。于是那火焰成为旗帜,成为支撑国家重新站起的脊柱。而最初,她只是个农村的少女,在四起的战火下,无家可归,对故上的热爱,唤起了她心中的勇气与信念,于是她换上男装,拿起武器,即使面对死亡,也只轻蔑一笑,她是个普通人,也是个英雄,国难当头,每个抗争的人,都是英雄.正是因为这无数平凡又普通的英雄,使得法国在战火的侵袭下,坚强地挺了过去,当人们走在静谧的塞纳河边,仍旧会感叹地说起曾经那个勇敢的奥尔良少女。乱世中的英雄是希望,是战火中永远高举的火炬。但并不是只有乱世才需要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弥足珍贵。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王冠上一颗闪耀的宝石。他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近乎完美的煌煌巨菩,更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身为庄园主,他并没有坐拥财富。享受生活.反而因为那几百公顷的土地.而心怀不安,甚至想把土地分给农奴,这在当时的俄国是非常叛逆的行为,也加大了他与他深爱的家人之间的矛盾。社会的腐朽与家人的不理解,使他的心处于煎熬之中,却也使他的思想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于迷茫与困惑中点亮指引前路的明灯,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抱节的苏武、耳聋的贝多芬、残疾的霍金,他们都以顽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精神的高峰之上,以坚毅的姿态和闪耀的人格成为我们所仰望的英雄。由此可见,国家需要英雄。诚然,有些人的理想是做一个在路边鼓学的人,但正因为如此,被鼓学的人也必不可缺,如果人人都甘作路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将趋于平唐,最终被埋没在时间的流沙下。所以说,没有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但烧死布鲁诺,迫害加利略的国家更悲哀,他们亲手毁掉了灿烂的智慧之花却不自知,于是国家的丧钟被敲响,亡国的跫音在耳边。时代需要英雄,他们如同夜空上的点点繁星,就算只有星火之芒,也足以烧起燎原之火,照亮后人前进的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低美感”现象之忧思读者朋友们: 每一个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都会产生追求美的欲望,当今的中国大众也确实比以往更加狂热地追求“美”:为了追逐流行,去网红店打卡、刷抖音寻觅明星同款;为了附和品位,装修与家居刻意追逐北欧风、美式风;为了追求恢弘,小县城也有大梦想,学欧美城市修广场、挖人工湖……大家已经这么“拼”地去追求“美”,为什么到头来却被吐槽为“低美感社会”? 追求美,无非是为了让心灵获得满足与享受,可冷静思考一下,我们所追逐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还是被网络和一些媒体引导甚至是灌输的“美”?我们所拥抱的“美”,到底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美”,还是受外界影响甚至被外力裹挟后的“美”?现实生活中,在一些思潮的影响下,在有些人的眼中,“蛇精网红脸”成为时尚,“油头粉面A4腰”是美;在网络上,低俗猎奇短视频大行其道;在文艺界,不管什么题材,“伊人”“未央”“芳华”等古风词语频现;还有唯好莱坞大片或美剧是从的看片看剧“鄙视链”,时尚圈劲吹的“日韩风”……当然,比“爛审美”与“坏品位”更可怕的,是干脆“不思考”,不少人在审美情趣和辨识能力方面流于懈怠、不求甚解、盲目跟风。长此以往,社会的审美水准与鉴赏能力必然会大大下降,更不用说创造美了。 为何会出现种种“低美感”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审美趣味的走偏移位,有审美取向的崇洋媚外,也有审美方向的简单复古。当然,更核心、更内在的原因,则在于国人缺乏审美自信。 在过去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君不见,“中国式审美”曾经独领风骚: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美不胜收的宋元山水……它们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美最有诗意的符号,它不仅辐射到了近邻,衍生出东亚文化圈,还传播到西方,对西方近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传统之美,有华丽、恢弘、浩大之风,也有质朴、清新、潇洒之格,或绚丽,或充盈,或空灵。当下,重拾“中国式审美”,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面向未来。 为此,我刊特开辟专栏,就“低美感”现象展开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展示你的睿智,发表你的高见,给本专栏踊跃投稿。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载,为各位读者朋友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与平台。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说,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为博眼球不惜挑戰公序良俗。传播媒介应该是审美的风向标,但当今社会,媒介似乎被“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所“接管”,猎奇、低俗、审丑成了常态。这样的审美病征,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格调,甚至造成了恶性循环。发生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广大“吃瓜群众”虽然只是在看热闹,却也在无形之中推波助澜。这种大的审美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培养,不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 所以,我认为,作为社会公共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系,要彻底消除“低美感”这一社会现象,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审美风气,杜绝庸俗、低俗、艳俗之风。为此,相关部门与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坚守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审美趣味,提高鉴赏水平。这世界从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鉴赏美的能力。只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充分发挥像贵刊一样有责任感的媒体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我们年青一代的生力军作用,我相信,“低美感”的浮云,遮不住真正热爱美、追求美的眼光!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高一学生李华马上就要新高考选科了,听说选科将决定三年后所读大学和所选专业,甚至影响到将来从事的职业。为此他深感迷茫: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没有明显优势的科目,也没有十分明确的人生目标,该如何合理选科呢?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自主选科的本质是“适性扬长”,让每一颗种子找到自己的潜能和方向。请你以学长或学姐的身份,给面临选科的李华写一封信,谈谈你对选科的思考、权衡和建议,为他的选科提供一些帮助。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张明;不少于800字。
02
审题指导
本届学生是新高考背景下的第一届学生,新高考最突出的一个新就是学生在进入高二前要进行自主选科。自主选科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且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因此,学生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建立自己与世界、自己与未来的关联,增强决策意识、提高选择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从更长的时间跨度里去探索个人发展方向和人生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勇于担当。以上是本次作文命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道作文题融交际性、情境性和应用性于一体。学生审题时,首先要有交际意识:作为有过选科经验的学长(学姐),给一位对选科深感迷茫的高一学生支招,谈谈你对选科的思考、权衡和建议,其二,要有情境意识:这位学生“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没有明显优势的科目,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一具体情境不能忽视;其三,要注意写成书信这一应用文体,要符合书信体的情感表达和形式要求。
学生写作时,可以围绕如何选科从微观层面细细阐述;也可以从宏观层面入手:看到选科背后的一些元素,如自我兴趣、自我优势、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等去确定立意;或从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入手,引导对方站在未来思考现在,少些迷茫,多些担当;或指导对方朝内看,想想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选科也就有了方向和底气。
03
立意参考
①在寻找自我兴趣和关注社会需要国家发展层面选科,从而找到自己发展之路。
②如果不能选你所爱,那么请爱你所选。
③站到在未来思考现在,认识到自主选科是在引导我们关注自身成长:去迷茫,有担当。
④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更广的视角更远的未来看待选科。
⑤攻其一科,也及其余。确定自己想要突破的科目,迎头赶上,然后全面开花。
04
考场佳作
定逐梦航向 扬青春之帆
戈美清
亲爱的李华同学:
你好!
我是高三年级的张明学长。看到你为新高考改革学科而茫然无措的情形我不禁想起当年的我—同样的焦虑、迷茫。作为首届经历新高考改革的学生,请允许我以自己的经验给你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明晰自己的目标,既要有利益的考量,更要有理想情怀。
在选科可能决定就读大学与所学专业时,不少人陷入了利益的羁绊,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学的专业不赚钱,又有何用?”的利己主义盛行。
从来如此,便对吗?在仔细权衡利弊,精准计算投入与产出时;在物欲横流,对利益的追求喧嚣于尘土之上时,我们又不禁陷入了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考量利益本无过,但切莫让利益迷失了我们前行的路。所以,在面临选科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一份浪漫情怀,多一点理想星光,我们才能成就一种更饱满,更丰盈的人生。
其次,树立报国之志,以实干铸就伟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幅宏大的图景,作为青年的我们则是整幅拼图中的一个个单片。当现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新青年应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去诠释多彩青春的意义。青年的人生目标应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君不见,国力衰微,侵略的战火肆虐时,少年周恩来坚定地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慷慨誓言;舵,将青春之帆驶在正确的航向上,才能肩负起“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责任担当,开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笃行。
愿你在砥砺自我中坚定理想航向,在赍志报国中逐梦青春。祝学业有成!
张明
2021年3月24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昊。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在广佛中学"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很荣幸能在“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发表我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的一些想法。面对曹操之兵强势南下,孙刘联合亦是大势所趋,相较孙权、周瑜二人,诸葛亮的表现最令我由衷敬佩。肩负使命,临危不惧,方显大勇。在强敌南下之时,诸葛亮受刘备之命,前往东吴进行联合抗曹的游说。试想,如果诸葛亮没有对天下人安危记挂于心,没有身临危险仍一往无前的勇气,他又何能在危难面前接受使命呢?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这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抗疫天团,他们在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里响应国家号召,把“为国”与“为民”装在心中,肩负起保卫中国人民健康的使命,以面罩护卫服为盾牌,以专业知识与满腔关怀为利剑,临危受命驰援武汉,从古至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他们在危难面前,用责任心与勇气筑造起坚实的城墙,捍卫他们的心之所向。同学们,诸葛亮那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勇气,又是否打动了你们?分析时局,全盘把握,尽得大观。在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之时,诸葛亮肯定对天下之局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战争的背景进行了综合评估,他深知曹操虽兵力强盛,但毕竟北方之兵不习水战,长途征战必水土不服。而孙,刘地处南方,虽力量微弱,但共同联合则足以拒曹。在当今,21 世纪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疫情撕裂美国,脱欧累垮英国,恐袭威胁法国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我们拥有分析时局把握全局的能力,如此,才能应对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时局里层出不穷的危险与挑战。其实,不仅仅在国家治理层面,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应有分析问题,把握全局的能力,我们应对各个学科有充分的自己认知,正如诸葛亮在分析各个势力兵力战斗值时一样,我们也应对自我能力有全盘的分配与认识,各位同学,这一方面你们又是否认同呢?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是为大智。诸葛亮面对的孙权是敌亦是友,而相较于苦苦恳求与强硬胁迫孙吴来联合抗曹,诸葛亮运用的是激将法,将关乎对方重点利益的问题摆到桌面上,从而利用对方的弱点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灵活运用以及创新亦是当今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在我们解决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囿于传统的思路,而被他们蒙蔽了我们发现题目要害之处的目光呢?尝试灵活运用,另辟蹊径来达到解题的目的吧!同学们,古时的人物和故事释放出智慧的光辉,对如今我们做事看问题有许多可贵的启示,读三国,借古之道,知悟现今之事。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而在世界的东方,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对其自身的否定,而批判后的创新精神,并致力于改造世界的实践,则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此二者,相生相宜,而建设心态在当下尤为重要。批判意识的人类独有的伟大精神,是实现社会飞速进步的催化剂。纵观人类历史,有哪次社会变革、生产力进步不是由于敢于挑战、质疑的批判精神促成?哥白尼批判“日心说”,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统治的理论基础;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驱散愚昧认识的迷雾;孙中山批判腐朽的满清王朝,启发国民之自觉;毛泽东直指蒋介石集团的大官僚本质,让百姓看清他们的虚伪面目。由此观之,批判精神是天色破晓、黎明到来的征兆。正因为是伟大的批判精神,人民敢于破旧立新,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和制度进行挑战与否定,才换来了多数人挣脱桎梏,破除枷锁,奔向解放。但是,仅有批判精神就万事俱备吗?古圣贤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而行高于知”,倘若空有批判的高谈阔论,便危如累卵俄而自碎。正如哥白尼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孙中山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代领袖毛主席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这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唯有批判后的建设、担当和作为,才是改造世界的真正良方。揆诸当下,疫情冲击暴露出我们体制中仍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应对公共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对政府工作执行的监督问题等。“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所谓危中有机,这正是我国改革除弊、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绝佳机遇。我国领导人雷厉风行,将武汉迅速换将,完善相关治理与监督体系,其魄力和效率可见一斑。反观不少网络键盘侠,赤口白舌肆意批判,发表不正当抗疫言论,而不见反思后的责任感和献言献策,缺乏建设心态和建设行为,注定是被时代遗弃的人。徒有批判便只能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建设的方法论和改造旧世界的实际行动才是总重要的。我辈青年应自勉砥砺,不做旁观者,争做建设者,敢立时代潮头,争做弄潮儿。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19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强调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能够通过美育涵养一颗“美丽心灵”。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有的学生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综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同学们“涵养心灵,美育人生”,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美育就是对我们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我们的眼睛和心灵。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党中央新时代领路人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很多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美术课。让我们就来说说美术教育吧。有的家长说,美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生存技能。此言差矣,美术确实高雅,但却并非是高大上到与我们的生活脱节的事物,生活中从建筑到园林,从服装到美食,处处都有美,有美的地方就需要美术,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生存空间,更不要说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等美术大家,一画成名,百代流芳。学美术确实需要很强的耐心,但这是做不做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学美术需要很强的耐心,自己做不到。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缺少耐心,更应该通过学习美术来锻炼。就拿绘画来说,它原本就是一件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事,画画要很能坐得住,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也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这就必须要有耐心。正如身体不好可以多运动、多锻炼一样,缺少耐心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的训练来加以改善,学习美术就是培养耐心很好的方式。有的老师说,高考竞争激烈,喜欢美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自己去学习。说这话的老师忘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小处说,美育就是教育我们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喜欢站在田埂上唱豫剧的7岁小男孩,在白洋淀麦田旁练芭蕾的12岁姑娘,总拿着父亲的旧手机录歌的初二学生……2019年年初,这些农村孩子因艺术而结缘,一起登上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舞台。所以美育不是做不来的事情,也不是生存技能之外的东西,高考更不应该排斥美育。希望我们大家从读一首美丽的诗歌开始,从欣赏一朵花开始,从写一个毛笔字开始,做一个追求美、发现美、感受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