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锐见热评:141178万人、电瓶车上楼

by Mr Chzi, 五月 13, 2021

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512大地震十三周年。当年在汶川地震中幸存的人,如今有的高分考上大学,有的投身消防事业,有的成为护士去年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当年震中所在地汶川县映秀镇,如今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13年了,我们见证了废墟上的重新站起,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勇毅。13年了,我们见证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成,也见证了预防和抵御灾害能力的大幅提高。但历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灾害风险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防灾减灾,人人有责。学习、演练不能只是在防灾减灾日,而应落实、落细在平时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防灾减灾的一分子,以“万全准备”才能应对好“万一可能”。      

人民锐见杜绝电瓶车上楼,落实禁令不能一拖再拖

      四川成都某小区突发电动自行车在电梯内爆燃事故,造成5人受伤,其中还包括1名婴儿。看到视频中瞬间吞噬众人的烈火,我们痛心于无辜居民遭受的痛苦,谴责车主安全意识淡薄、枉顾公共安全。更令人遗憾的是,事发后第二天,有记者走访发现,同一栋楼内至少仍有3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道内充电。而小区物业回应称因没有执法权限,不能进行有效监管。


事故的黑烟尚未散去,鲜血的教训犹在眼前,新的危险却又堂而皇之在众人眼下酝酿。物业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是否真的欲监管而不能?答案显然不是。《民法典》第九百四十二条已经明确:“对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处理”。可见,物业管理人员不仅可以,而且应该采取合理措施保护业主的人身财产安全。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更是法律规定的责任。有法可依而不依,是对法律的无知、对工作的失职。“没有执法权限”,更像是物业推卸责任的借口。
自然,车主并非真的无畏。视频中电动自行车爆炸时,车主的慌乱显而易见。他并非不知道车辆爆炸的危险,只是不曾想过会真实发生。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比无畏更可怕的是心存侥幸,或许有些人认为意外是小概率事件,但再小的概率,都意味着有发生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一旦落在个体身上,就意味着沉重打击。另一方面,车主们明知不能为而为之的现实原因,从其他住户口中也能得知一二。在记者采访中,有住户表示,因为物管每月收取的充电停车费太贵,车棚开放时间也太短,所以将电动自行车带回家充电是常事。由此得见,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人电同屋、私拉电线等乱象屡禁不止,有着停放、充电等现实需求存在的原因。

实际上,早在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发布文件,强调“应杜绝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等情况发生”,多数物业也在小区内张贴了公告提示电动自行车不进电梯,上海、济南、潍坊等地有小区安装了电动车禁入电梯智慧管控装置,当有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轿厢内,系统会自动控制电梯停止运行……但此类举措往往集中在限制“进楼”这一环节,而未触及为什么电动自行车要进楼这一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小区充电设备完善易达、收费合理,住户何必大费周章冒着危险将车辆运输进高楼。应该看到,充电是电动自行车主刚需,封堵了进楼的通道虽然最大程度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未必有效。现实情况说明这样只会让车主们“各显神通”达到充电目的。要让“禁令”发挥作用,还需切实回应车主的充电需求,提供相应的充电服务,疏堵结合,方能有效降低火灾风险。

诚然,要实现电动自行车主、物业、其他住户等多方满意的充电服务并非易事,从设施布局,到日常维护,再到实际利用效率,以及对公共空间的占用,对其他住户的影响等等,都需要审慎考量。但在公共安全面前,没有人可以作壁上观。物业发挥好管理服务职责;车主提高安全意识,杜绝侥幸心理,尊重公共安全;居民提高警惕心理,监督充电乱象,携手让电动自行车回归该停放的位置,让充电不再为难、不再危险,方能让此类惨案不再发生,让电动自行车火灾安全隐患消除于未发。


141178万人!读懂中国人口稳步增长背后的趋势 | 人民锐见


备受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人口达141178万人(全国人口是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综合来看,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继续存在,14亿人口的大规模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
 
人口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长远发展。特别是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对于保持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也正因如此,人口数据备受各界关注。从普查结果来看,既有总量的平稳增长,也有人口质量的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在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上得到持续优化,这些积极变化体现出我国人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当前也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已经成为人口发展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正确看待人口的变化,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全局、看趋势、看长远。这就需要我们以全面的视角把握人口变化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以辩证的思维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人口形势研判、分析和政策应对。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人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变化,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这个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出现人口增速放缓、出生规模有所收紧、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情况,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对此,我们不能回避问题,也需要实事求是看待,客观理性加以解决。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这种影响应当辩证看待。近年来,国外舆论高度关注中国人口增速放缓和劳动人口逐步减少,认为会削减到我国长远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样的结论推导有待商榷。从总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将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人口结构变化并非都是“危”,也蕴藏着新的“机”,比如老年人口的增加催生“银发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其实更应看到,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密集出台,推动形成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从顶层设计层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释放生育政策的潜力。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已经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医疗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从人口增长潜力和政策储备工具来看,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之年。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尤须增强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忧患意识。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借民调造“恐慌”,香港“教协”是何居心? | 人民锐见


近日,香港“教协”借由所谓问卷调查,渲染不少本地教师有意离开教育界。这项调查过程不科学、结果过于片面,纯属混淆是非的“生安白造”。香港教育界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怒斥“教协”危言耸听,提醒“要小心考虑,以避免被人误导”。

就事论事,此番调查毫无事实依据可言。首先,调查方式很不科学。问卷调查样本容量极少,而调查的取样方式、身份核实机制则统统没提,代表性和可信度都十分堪忧。其次,问卷内容存在恶意引导。比如在“离开本港教育界的主因”一问中,有多个选项都与政治因素相关,表面看似没有立场,暗地里则大做手脚;再有,造谣教师因政治压力想离职,所谓“政治压力”暧昧模糊、指向不明。要说压力,也都是因为此前有乱港人士作祟,黑衣人冲入学校搞破坏、无辜人士在网上被起底,让教师感到压力山大。也难怪“教协”的荒诞论调一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贩卖焦虑搅乱人心的目的,绝对不会得逞。


“教协”本身的公信力被香港社会诟病已久,甚至被嘲讽是“教邪”。从刻意挑选偏颇材料、用带有倾向性的“毒”教材抹黑攻击“一国两制”;到充当乱港分子的保护伞,多次包庇、声援“黄师”;再到煽惑、教唆师生参与非法游行,撺掇罢工罢课、暴力冲突等……打着关心教育旗号,实则玩弄政治搅乱校园。香港教师最大的政治压力就来自于“教协”,在香港全社会期盼教育走向正轨和专业的今天,香港“教协”借民调制造的所谓“恐慌”,其心可诛、其言犹不可信!

如此问卷、这般“教协”,还请香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擦亮双眼、认清现实,不能被其蒙蔽。某个行业有一定的人员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编造事实、假调查真煽动,是何居心?近年来,香港政府一直积极为教育界提供各种支持,过去3年,在教育方面已累积增加135亿元经常开支,政府也表示会坚持通过专业领航、聆听业界意见,以维持教师专业团队的稳定性及吸引人才。

在“修例风波”中,一些教师被乱港分子蛊惑、裹挟,成为煽暴、纵暴、施暴者,令人揪心。香港国安法出台后,社会日渐安定,教育界重获安宁,但是校园的不安定因素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今天香港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这是香港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很关心的问题。越是有妖言惑众、煽惑教唆的乱港组织和乱港分子在,越需要爱香港、爱祖国的有识之士站出来激浊扬清,越需要懂教育、关心社会的专业人士扛起责任。作育英才,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向上向善,帮助青年学子远离“黑暴”,自觉抵制“违法达义”“公民抗命”等歪理邪说,是香港教育的基本专业伦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广大教师和青年学子要擦亮双眼,共同守护好香港的教育,让香港的年轻人有希望,香港的社会才会有未来。有香港国安法保驾护航,有特区政府和香港全社会同心同向、同力同行,香港教育定会前途光明,香港社会必将潜力无限。


中国核潜艇第一颗“心脏”的设计者:以行践诺,矢志报国丨暖闻热评

【人物】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

【故事】彭士禄,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为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禄主持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参加指挥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改革开放后,他负责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330日,按照彭士禄生前遗愿,他和夫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点评】

  核潜艇是众所周知的大国重器,之所以姓“核”,关键就在它有一颗强大的核动力“心脏”。而彭士禄,就是中国核潜艇第一颗“心脏”的设计者。

  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一无图纸资料、二无专家外援,只见过照片和玩具模型,彭士禄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没有老师,就自学自悟;没有资料,就现学现译;没有设备,就用算盘算尺。凭借对家国的一腔热血、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彭士禄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自力更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艰苦奋战、初心如磐,中国用8年时间,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愿。

  因为核潜艇研制工作的特殊性,彭士禄的名字在很长时间内鲜有人知。在他身上,彰显着一代代核工业人以身许国的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境界。有人送他“核潜艇之父”的称号,他坚辞不受:我不是什么“之父”,核潜艇是大家一起搞出来的,我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有人说他是“中国核电站创建人”,他也谢绝:我是属牛的,我只是核动力领域的一头垦荒牛。严于律己、坦荡无私的高尚人格,让彭士禄成为团结同事、激励后辈的榜样。

  以行践诺,矢志报国。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51年前,我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缓缓驶向碧波深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彭士禄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了所有,用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承诺。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三强,在空难时舍身保护数据资料的郭永怀,隐姓埋名二十八载、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于敏……这些名字,如灿烂群星,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他们的青春年华、赤子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凝聚起无穷的力量。

  【网言网语】

  一辈子专注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许育  
    与时代同行,为国为民,吾辈楷模。

                                                     ——@小小螺丝钉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热点 | 锐见热评:141178万人、电瓶车上楼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五月 13, 2021文章归档:时评频道
Comment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