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素材

by Mr Chzi, 九月 20, 202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利着陆。让我们欢迎三名航天员回家!



过程回顾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6月17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在轨飞行期间进行了2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于今日结束了“太空出差”的日子,踏上回家的旅程。落地后,航天员需参照三级隔离制度进行隔离。对此,“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表示,航天员回地球后隔离和新冠没关系:“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期飞行,航天员的免疫力等方面会有变化。采取隔离措施是对航天员的保护。”
     在聂海胜的家乡湖北枣阳杨垱镇,父老乡亲备好鲜花、横幅等翘首以盼,当地政府布置会场,组织乡亲观看直播,等待着航天英雄们平安归来。聂海胜的弟弟聂新胜说:“现在老家比较热闹,在搭舞台,哥哥2019年回来过,没在一起过过中秋节,想一家人团聚,祝哥哥平安返航。”
 
  神舟十二号创下了哪些纪录?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创下了多个国内纪录。”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告诉记者,以下八项值得关注:
首次实施了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仅用了六个小时;
首次实现了长期在轨驻留,长达三个月;
首次借助于机械臂进行太空行走,共两次,且持续时间均六小时以上;
首次验证了再生生保系统,包括废水利用、氧气再生等技术;
首次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航天员按计划健身锻炼、记录监测,让身体状况“天地互通”;
首次在舱外安装设备,对空间站进行了九类四十二项测试;
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
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着陆场的能力,使载人飞船返回高度从固定值调整为了相对范围,提升了适应性和可靠性。


本次太空载人返回都哪些“神操作”?

      记者邀请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的专家来为大家盘点本次太空载人返回都有哪些“神操作”。

     1返回前有个“热身”动作
     当3名航天员关好核心舱舱门,进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后,飞船就开始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并在返回前开始“热身”动作:从前向对接口分离后,飞船沿着设计好的弧线绕飞至后向对接口,稍作停留再次绕飞至径向对接口,为后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径向交会对接进行全面技术验证。据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彭华康介绍,此次“热身”是飞船自动测量与空间站的相对位置、姿态和角度,自主判断并飞行。

     2返回轨道竟然“丝毫不差”
    以往载人飞船返回都是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草原上,这次神舟十二号为何选择了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飞控负责人杨海峰表示,返回舱必须以固定的再入角进入大气,“如果再入角太大,就会导致返回舱外部温度过高;再入角太小,又会直接飞出大气层”。为此。飞船轨道设计团队在返回轨道设计方案中加入了预测校正制导方法,帮助返回舱在再入过程中根据实时位置、气动参数、瞄准点偏差等自主计算并维持再入轨迹,以适应落点的变化以及轨道变化范围大的特点,保证返回轨道“丝毫不差”。

     3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回家
     返回舱是上窄下宽的钟形设计,在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以后,返回舱会利用自身装配的发动机调整姿态,变成大底朝前的飞行状态。“这样一来,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时就会产生升力,能够对飞行轨迹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保证落点准确度更高,对航天员的过载冲击更小。”据杨海峰介绍,不仅返回舱要采用舒适的返回姿势,航天员也要以几乎与大底平行的角度“平躺”在座椅中——“选择这样的姿势返回是为了更好缓解飞船减速过程中形成的冲击,从而给自身带来更多保护”。

4“防热外套”让航天员安全无忧
     返回舱从400公里左右的太空轨道进入大气层后,会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摩擦,形成上千度的高温,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冲向地面。为了保证返回舱内部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航天五院结构与机构研制团队持续攻关,为载人飞船返回舱研制出特殊的防热材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刘晓震将其形象地称为“防热外套”,即通过表面耐烧蚀材料在熔化、蒸发和分解时带走大量热能,阻隔高温传导进入舱内,保证舱内空气温度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却是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防火墙’。”刘晓震强调。

5安全着陆要打一套“组合拳”
      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返回舱在着陆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悉,舱体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飞船的速度已经降到每秒330米以下,这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自动判定所处高度并开伞减速,将返回舱速度逐步降到每秒7米左右。可是,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直接撞击地面,还是无法保障航天员的绝对安全。怎么办?航天五院载人飞船研制团队设计了一套“组合拳”,让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米时悬空急停,利用返回舱反推发动机的反向力量进一步减缓降落速度,同时通过返回舱底部的由吸能外壳、减振材料和座椅缓冲机构组成的减振系统进一步吸收能量,从而保证航天员绝对安全着陆。

解惑问答

神十二航天员返回地球共需几步?神舟十二号重返地球总共需要六步:
①离“站”上“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②绕飞之后执行首次“径向交会”试验;
③等待返航,与地球同步作息;
④进入大气层前完成“两舱”分离;
⑤进入大气层,经历高温震动恶劣环境考验;
⑥打开降落伞,稳稳落地。
3位航天员离开太空之家前要做什么?今天,神舟十二号撤离空间站,3名航天员顺利着陆。当然,在太空里不能说走就走。就像地面上出门旅行前要关门窗、检查水电一样,航天员们离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要打包固定散落物品、搞大扫除、确认平台状态设置等。
航天员太空返程后也需要隔离吗?落地后,他们需参照三级隔离制度进行隔离。对此,“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表示,航天员回地球后隔离和新冠没有关系,“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期飞行,航天员的免疫力等方面会有变,采取隔离措施是对航天员的保护。”

必备金句

1.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适用主题:航空探索

运用示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因此,每一个阶段的成就,都只是人类的一小步。我们永不止步,前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适用主题:航空探索,永不止步

运用示范:仰望浩瀚的星空,无数的奥秘正等待我们去揭晓。因此,人类探索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星辰大海的征途,令人无比激动,也将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大步向前。
3.中国人做了上千年的“飞天梦”,今天终于得以梦圆。适用主题:航空探索,圆梦

运用示范:随着神舟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又一项值得自豪的壮举,再次点燃了国人的热情。中国人做了上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得以梦圆。这样的时刻,怎能不让人激动?
4.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适用主题:航空探索,小步和大步

运用示范:当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过一句经典名言:“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是的,航空是高精尖技术的集大成者。因此,航天史上的“每一小步”,都将变成人类科技腾飞史上的“一大步”。
5.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适用主题:航空探索,注重细节

运用示范:航空航天是大事业,最关键的却是小细节。处理好这些细节,才能让大事业行稳致远,这正如著名专家张履谦所言,“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
6.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适用主题:航空探索,走出摇篮

运用示范:曾有人对航天事业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把钱花在“太空”中?把钱花在“大地”上,解决地上的问题,不是更好吗?对此,“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答复是: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言下之意是:我们需要地上的面包,也需要仰望天空的星辰,因此,这些钱应该花,也值得花。
7.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适用主题:航空探索,仰望星空

运用示范: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精彩金句:

1.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田中芳树)
2.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3.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张履谦)
4.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
5.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6.宇宙航行不是一个人或某群人的事,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加加林)
7.今天,我们向天发问,问的是宇宙的奥秘,回答的是自身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新征途。(周劼)
8.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戈达德)
9.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10.无论是千米之厚的地下、万米之深的海底,还是千万里之远的地球空间、亿万公里之遥的浩瀚星际,都以其深邃的未知吸引着人类永恒的幻想和探索,也开辟着国家间科技、创新竞争的新“战场”。(周劼)
11.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1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13.中国人做了上千年的“飞天梦”,今天终于得以梦圆。14.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15.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张履谦)
16.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17.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18.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脚印”。19.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戈达德)20.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人物事迹:

飞出中国龙的轨迹——聂海胜  

     他,承载着儿时的梦想,穿上了军装,飞上了蓝天。遭遇过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经受过生理与心理极限的挑战,有过忠孝不能两全的愧疚遗憾,但在追梦的路上从未停止过攀登的脚步。  当他和战友乘坐飞船进入茫茫苍穹,在从未有过的高度凝望美丽的家园时,他的内心涌动着骄傲和幸福。回首走过的路,他的心中充满感激,因为是一代代航天人用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铺就的通天之路,也托举了他两次向太空,也为中华民族的大国梦,绘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就是聂海胜!1998年,聂海胜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备份;神六、神十,他两度飞天;如今,57岁的聂海胜将在2021年6月17日第三次出征太空!他说:“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勇往直前,在浩瀚天宇,继续飞出中国龙的轨迹。”致敬!

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汤洪波

     2010年5月,汤洪波经过层层选拔,从飞行员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原以为很快就能“漂浮太空”的他,却足足准备了11年。在这期间,他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学习,无论是转椅训练还是沙漠野外生存等,他都一一咬牙坚持住了。
  如今,46岁新人汤洪波终将飞天圆梦,他说:“我等了11年,终于可以厚积薄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许许多多在背后默默努力训练的航天员,虽然没有机会上太空,但也是值得敬佩的!

13年训练不停为再度飞天——刘伯明  

      航天员刘伯明曾与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在之后的13年里,他带着再次飞天的梦想一直坚持训练。
  这是他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说:“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我坚信有专业人员的地面支持,有我们乘组三位帅哥的默契配合,我们一定满怀信心迎接一切挑战。”

精彩段落:

1.一飞冲天,满载期望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承担着一系列重大任务,包括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等。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经验丰富,本领过硬,堪当大任。(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练洪洋)


2.圆梦飞天,见证了中国技术


      以太空生活舒适度为例,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到天和核心舱的110立方米。空间站分别设置了生活区和工作区,生活区内有独立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还配有太空厨房及就餐区。难怪航天员景海鹏说,三度飞天,第一次是“激动”,第二次是“幸福”,第三次则是“享受”。(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练洪洋)

3.神舟十二号只是精彩的“开篇”

      神舟十二号“飞天”,还只是精彩的“开篇”,接下来还有更为激动人心的“续篇”。仅仅是今明两年,我们国家就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2022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白手起家”的中国航天人,继承和砥砺航天精神,一次次将中国人的名字“刻”在外太空,一次次让五星红旗绽放在外太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是绝美的风景。( 来源:南方网 作者:高永维)

4.脚踏实地向星辰


     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从飞出大气层到航天员能够在太空驻留三十天,从在地球轨道建造科学实验室到可以将探测器送到月球,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群 )

5.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浩瀚的星空是一张不设交卷时间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伟大的成绩振奋人心,伟大的目标激荡人心。面向未来,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翻的“大雪山”,难越的“娄山关”,这就需要航天人勇于攻坚克难,矢志探索创新,心怀祖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来源:天府网评 郭雪营)

6.航天人的航天精神,照亮复兴之路

    哲人说,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从家国天下、到人类命运、又到民族复兴,一个个巨大的命题,在航天事业上交织绚烂,筑起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段官敬)

精彩时评语段节选: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脚步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稳步推进航天“三步走”规划,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们脸上自信的微笑,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的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11年,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的情怀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极大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考究一个国家的实力担当。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余建斌

      今天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踏上飞天之旅。目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3名航天员作为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将在太空驻留3个月。从神舟五号将中国人第一次送入太空,到神舟七号实现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再到神舟十二号搭载航天员入住太空,我们朝着星辰大海的梦想稳步迈进,在浩瀚太空留下越来越多的身影和足迹。遨游浩瀚、逐梦九天,需要浪漫想象,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行动。朝着太空迈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人艰辛奋斗的结果,为科技自立自强写下生动注脚。此次出征的三位航天员,有三探苍穹的老将,也有首次出征的“新手”,他们身上闪耀着自信光芒。这份信心,源于勇气,更源于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期待三位航天员平安凯旋,也致敬每一位筑梦的航天人!

——人民日报评论

       在这一众激动者中,控制中心也有一位姑娘异常平静、镇定,引起了网友关注。她是“90后”鲍硕,是该中心组建40年来的第一位女调度。“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的总调度都由她担纲。“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后,控制中心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而她始终保持稳定的语速,准确地发出一条条指令,收获许多网友点赞。她说,“这个岗位上40年来都没有过女生,我一定要开个好头”。其实,近年来的航天领域,一直不乏“80后”“90后”的青春身影,也不缺像鲍硕这样的巾帼英雄。从激动落泪的总设计师,到淡定指挥的“90后”女调度,他们勾勒出一代代航天人奋斗的群像,也用实力证明,为国出力,不分年龄,更不分性别。
      有人说“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从“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到“天宫”揽胜、“天问”探火,这些年来,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埋头苦干、接续奋斗下,浪漫想象和硬核科技不断碰撞,我们的脚步不断迈向宇宙深处、更深处,一点点揭开古老神话中宇宙的神秘面纱。待到“祝融号”火星车出巡,火星的第一手资料将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钟于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时评 |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素材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九月 20, 2021文章归档:时评频道
Comment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