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文原题
作文原题
作文原题
例文
扬文化自信之帆
作文原题
例文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
作文原题
例文
“检摄于外,整齐严肃,持守于内,主一无适。”“主一无适”便是敬,敬者是无时不敬,无时不慎的沉稳,是恭敬炎敏坦然悠远的收敛,敬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不是黎明即起,勿多勿恋的日常习惯,也不是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专一治学的勤奋,它彰显一个人的境界和格局,灵魂因此而升华,心亦幻彩。
敬畏之心,是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虚怀若谷的态度。
因为有了敬畏,纵使身居高位也能明晰心中经纬,才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贪得无厌。曾国藩曾说,人生最好的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时时秉持这样的理念,在攻下南京,剿灭太平天国,手握重兵,他才能抵御诱惑,不为所动,从容写出“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样境界高远的诗句;才有勇气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洗涤掉过去不好的东西,重获新生;才有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的境界。
敬畏之心,是步履从容的沉稳和宁静致远的心态。
现代人大多失了敬畏,他们在社会网络上,肆意用道德绑架毒害他人的心灵。他们用最漫不经心的笔触随意的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戾气,他的不可一世,他的满心浮躁。记得那些对中国女排的声讨吗?记得那些对明星秘闻亮起的眼睛吗?记得在葬礼上那些不合时宜的玩笑吗?庄重的场合少了静,生命的厚度便被削弱,心也浮华起来。当世上所有人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油滑当智慧,那么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它不只是创造制造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应成为我们的处世哲学。心怀敬畏,潜心明志,沉稳,就如修补古籍的高慧云,闲看堂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陈浅优雅。
敬畏之心,是天人合一的超脱和永恒的和谐思想。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在这广阔的浩瀚的大千世界中,人生而如一根芦苇,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命运。现代科技和大工业浪潮的冲刷下,打磨掉了我们心中敬畏自然的信仰大厦;而中国古典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诠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待自然,才不会有那愈演愈烈的生态预警。就像余秋雨先生执着追寻的生态文化一样,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凛冬将过,万物即生,我们正青春。我们愿,学着榜样的样子,奔赴春天;怀着虔诚的敬畏,遇见更好的自己;带着自律的力量,走向更远的地方。
作文原题
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
[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
朋友,
如果你口袋里只剩下六分钱,
就用三分钱给你自己买一块面包;
用其余的钱买一把芬芳的
会使你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的
水仙花。
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新时代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题征文活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做精神上的富人
“人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活着。”名人如是说。是啊,人除了要填饱肚子外,精神上的需求也是重要的。
热闹的集市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行走于其间。第二天,学生让苏格拉底谈谈去集市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我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古往今来,哲学家总是贫困的,但他们甘于贫穷,乐于贫穷,因为他们在精神世界上达到了富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狄德罗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有一天,他的朋友送给他一件精致的睡袍,他非常喜欢,常穿着睡袍在家中走,发现家具的风格与自己的睡袍不符,为了配套,他更换了所有的家具。但他越想越不舒服:自己居然让一件睡袍指挥了。他将新置的配套家具全部舍弃,又重新过上贫穷的生活。一个敢于舍弃物质的人,往往先拥有了富有的精神。有的人,只需要一个水壶,就能活得逍遥自在;有的人,坐拥百亿资产,却仍不满足,继续贪婪地占有,一步一步,堕入欲望和金钱的深渊。
当爱因斯坦收到年薪16000美元的聘请时,他却说:“3000美元就够了。”这无疑会令人费解。他的回答是:“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富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只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给我创造的原动力。”是的,只有抛弃多余的物质,
思想才会进步,不会受过多的牵绊。泰戈尔曾说:“飞鸟一旦系上了黄金的羽翼,就飞不高了。”因此大家都应在物质上做减法。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物质上不求太多,但求成为精神上的富人。中国古代有许多隐士,不为名利,不慕权贵,隐居山林。其中陶渊明最为典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诸葛亮也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确,淡泊名利可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富有。
古人以隐居体现自己的精神高洁,当代的极简主义者提倡“做减法”,去除繁芜,物质满足日常所需即可,一切变得简单整齐。当一个人身处整洁、简明的办公室,他更可能静下心来,思考得更远更深入,久而久之,在精神世界中俨然已是一个富人。因此,物质上做减法,思想上,就应做加法。
当被金钱、名利所吸引时,其实就被它们束缚好与奴役了。我们应摆脱它们的束缚,要在精神世界中不断去探寻去丰富,储存属于自己的宝藏,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言以蔽之,即不应被物质所系,要做精神上的富人。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所选诗歌意象鲜明,喻指清晰,当生活陷入了贫困的危机或是某种绝境时,我们要有面包,更要有水仙花,“面包”比喻有限的物质生活,“水仙花”比喻丰盈的精神生活。芬芳的水仙花会燃起人们内心的希望之光,让人们挺过人生的困境。诗歌的寓意是非常明确的,即在困顿时不要被物质条件束缚,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塑造,强大的精神力量会让人们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富足或充实的人非常多,比如陶渊明等人,宁愿不做官,不去追求五斗米,也要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充实。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各个角度,各个层面的事例,对观点进行论证,这样可以使论证更充实。写作时,还要注意相应的任务要求,要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征文活动来写,要明确“正确价值观”的主题要求以及“新时代青年”的主体身份。作为一篇征文,写作的对象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向他们呼吁,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忘掉精神上的追求,甚至说,要把精神追求放在更高的位置,使之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而不是成为物质的奴隶。
立意:
1.构筑精神高地,拒绝物质束缚。
2.不囿于物,志塑于魂。
3.困境不足惧,精神可胜之。
4.让水仙花香溢青春。
作文原题
滤镜是神奇的存在,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滤镜可以过滤各种不需要的因素,让图像达到美化效果。
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迷失方向。
对于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及其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验和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给心戴上滤镜
“滤镜”,是伴随着各种美图修图软件而流行开的词。有人说,人们渐渐变得依赖滤镜,看不清现实。也有人说,生活已经够辛苦,为何不加上滤镜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其实,生活中谁没有滤镜呢?心灵更是需要戴上滤镜,才能看得更通透、更深刻。
来给心戴上滤镜吧。来,先上个儿童滤镜。戴上它,你的心将会同纯水一般明净透澈,你眼中的世界会如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一般,新奇有趣。美术家黄永玉先生戴上了,再也没拿下来,他仿佛穿越回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他戴上墨镜,驾着法拉利在公路上飞驰,把自己八九十岁的高龄甩在身后;他打开话匣,一通滔滔不绝,气贯长虹的言论惊翻四座,把五六十的后辈劝回央视工作;他大笔一挥,在自己生日宴上做出一副极为“嚣张”的自画像,一个老头儿敞着白褂儿,抬头向天张口大笑。不喜欢他的人说他不合礼数,肆意胡来:喜欢的人说他风韵犹存,气度不凡。黄永志一笑,呵,我只是戴上了副儿童滤镜,又变小了而已,在他眼中一切都好像不曾见过,充满了趣味。
来,戴上个感恩滤镜。戴上它,你会发现世界是这么值得令人感谢:走在路上,你会感谢筑路工人们,是他们勤劳的双手造出了这路;看看天空,你会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土地造出了这适宜的环境,甜甜的空气,又是人民政府制定了合适的法律法规,保护这蓝天不被污气、污水、污渣玷污;看看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你会感谢公民自觉守法,感谢社会繁荣和谐;最后再看看自己,你便会发自内心的感谢父母祖辈:是他们的生息劳作,才有了我这么一个人。戴上这滤镜,你会感谢这世间万物,这一切的一切。
当然,也有负面滤镜,试试这忧心滤镜吧,你将会被数不清的忧虑包围:怕食物有毒,怕恐怖袭击,怕世界大战,怕家人离散……你也能试下种族滤镜,你将会极愤懑地发现:怎么还能有这么低级的种族!为什么不清除他们?戴上冷漠滤镜试试吧,你将会横眉冷对人民群众,与人疏远……
杞人戴上了第一副眼镜,忧心忡忡,被众人笑话;希特勒戴上了第二副滤镜,一挥手,斩杀六百万犹太人;吝啬鬼斯克鲁奇戴上第三副滤镜,冷漠待人,最后见到了自己死后无人理睬。他们选上了这些滤镜,让世界在自己的眼中扭曲、变形。他们本也有善心,只是选错滤镜罢了。
来吧,为自己的心戴上一副正确的滤镜,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吧。
作文原题
例文
作文原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关于人才的培养,涉及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正如《礼记》提出的“大学之道”,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层次。这可视为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种概括:个人应当先求知、立志,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道德修养,以此为前提,追求家庭的和谐、国家的振兴。
例文
教育,所为何来
《管子•权修》中说:“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教育,尊师重款的国度。延续至今,教育更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然而种种事实表明,从人八股取士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似乎还没弄清一个问题――教育,所为何来?
40岁时有4000万身价,这是一位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我惊讶于他的自信,尽管我不知道他身价几何,我疑惑于他的目的,三尺讲台是为了教书育人,还是为了制造赚钱的机器,我悲哀于他的观念,年轻一代的成长,难道就是为了钱吗?我不知道十几年后,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学生,是以身价的高低为标准为他们排出高低上下马?对此,我想对这位教授说。就像您作为数育者一样,一个人,只要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即使没有400万,一样可以很优秀的。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育人,为了教会年轻一代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纵观中国教育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别的不讲,就拿盛极一时的八股取士来讲,曾被国人批得体无完肤,我们称它禁锢了人的思想,压制人的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人才全面发展。然而,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了吗?我们今天所受到的教育,是在文字间感受思想的力量吗?是在历史中探讨做人的心得吗?抑或是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探索宇宙的奥秘,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吗?没有,我们被告知的,只是去做一道被重复做了几十遍的题,以博取考试的高成绩;我们被告知考取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赚到更多钱!教育,已沦为博取功利的工具!
教育不应该是这样!
教育,一则教,教我们文化,教我们知识,二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过程中,我们或许需要进入大学学习某一专业,但那只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生活技能。至于你的成功之路在何方,也许与这一技能有关,也许没有,更无需用金钱来衡量。于是,我们看到医学院毕业的许嵩,可以去当流行歌手,我们看到清华毕业的水木年华,成为了出类拔萃的校园歌手,享誉歌坛,还有一些人放弃了高薪,选择到贫穷落后地区去支教。如果以某些教授之观点来评价的话,或许他们的大学都白上了,他们都是失败者。然而成功抑或失败,事实胜于雄辩,恐怕大家已了然于心了!
教育,为的是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教育,为的是让我们在面对困惑时,能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担当;教育为的是在纷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作文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