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出征太空,他们的逐梦故事太励志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二度飞天的陈冬、再叩苍穹的刘洋、首次出征的蔡旭哲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今晚的夜读,我们来听听三名航天员的逐梦故事。
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14年前就在陈冬心里生根发芽。那一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陈冬脑海中。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可要实现飞天的梦想谈何容易。刚开始的转椅训练,每次转完他都会出冷汗,头也是晕乎乎的。他在家买了一把可以旋转的电脑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让妻子推着转。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8个G,即人体自重的8倍。这是挑战人体潜能的一项“魔鬼训练”。陈冬说:“你会觉得这8个G压在你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你的脏器都临时‘位移’,透不过气来。你明明没有哭,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这次,他担任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带队出征。陈冬曾说,“要为祖国出征太空,为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有梦想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梦想离自己更近。
刘洋,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此次距离她上一次太空之旅刚好过去了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后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刘洋说:“2012年的6月,我代表中国女性进入太空,那时是无比的幸福、激动、兴奋。此时此刻,我也坚定地说,中国空间站,我即将乘舟而来,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中有一个新面孔,蔡旭哲。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12年。
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27岁的飞行员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经过努力,7年后,他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12年来,蔡旭哲目送多批战友出征太空、载誉凯旋。他说:只要自己没有飞天,就说明自己某方面还有差距,所以就要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去补自己的短板,直到自己具备了真正执行任务的能力那一天。
他明白,只有更加努力地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他常常一个人在航天员公寓里对着桌面模拟器训练到半夜。蔡旭哲说,“12年来,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有梦想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陈冬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可要实现飞天的梦想谈何容易。刚开始的转椅训练,每次转完他都会出冷汗,头也是晕乎乎的。他在家买了一把可以旋转的电脑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让妻子推着转。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8个G,即人体自重的8倍。这是挑战人体潜能的一项“魔鬼训练”。陈冬说:“你会觉得这8个G压在你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你的脏器都临时‘位移’,透不过气来。你明明没有哭,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这次,他担任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带队出征。陈冬曾说,“要为祖国出征太空,为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有梦想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梦想离自己更近。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
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刘洋
刘洋,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员,此次距离她上一次太空之旅刚好过去了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后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刘洋说:“2012年的6月,我代表中国女性进入太空,那时是无比的幸福、激动、兴奋。此时此刻,我也坚定地说,中国空间站,我即将乘舟而来,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只要自己没有飞天
就要不断地去补自己的短板
蔡旭哲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中有一个新面孔,蔡旭哲。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12年。
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27岁的飞行员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经过努力,7年后,他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12年来,蔡旭哲目送多批战友出征太空、载誉凯旋。他说:只要自己没有飞天,就说明自己某方面还有差距,所以就要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去补自己的短板,直到自己具备了真正执行任务的能力那一天。
他明白,只有更加努力地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他常常一个人在航天员公寓里对着桌面模拟器训练到半夜。蔡旭哲说,“12年来,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航天精神】
1、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2、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3、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4、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5、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考试角度:爱国、奋斗、奉献、团结)
【金句集锦】
1、担负使命,承载梦想。
2、遨游浩瀚,逐梦九天。
3、探索未知,延续传奇。
4、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5、中国梦连着科技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6、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7、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8、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精彩标题】
1、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2、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3、自立自强,创新超越
4、神舟飞天,筑梦天宫
5、星空无垠,梦想更远
6、勇担创新使命,夯实科技强国建设根基
【航天人物】
1、钱学森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话题:淡泊名利、物质与精神、品质、个性)
2、任新民
任新民,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
在一个破烂修理厂,他和小组成员,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
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适用话题:艰苦奋斗、尊严、责任、爱国、活到老学到老)
3、梁守槃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爱国、责任)
4、黄纬禄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适用话题:热爱事业、爱国)
5、屠守锷
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适用话题:爱国、敬业、奉献)
6、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适用话题:奉献、敬业、爱国)
7、梁思礼
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适用话题:爱国、专注、投入、热爱)
8、王希季
“航天技术也是一种威慑力量,这跟我们国家的和平非常有关系!”
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爱国、敬业)
9、王亚平
王亚平好学、要强、工作能力强,是个数一数二的“尖子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她都是班长,以身作则,很有威信。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比赛里,总能看见小亚平的身影,像跳舞比赛,她就经常参加。(新华网评)
王亚平确实相貌姣好,但她真正的价值不在这里,而在于她能从严酷的竞争中胜出,在于她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甘冒风险,在于她的拼搏与坚持。就算她相貌平平,她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适用话题:拼搏坚持、爱国敬业)
10、叶光富
16日,是叶光富母亲68岁生日,儿子出征就是给她最好的生日礼物。叶光富告诉我们:这些任务由我们三个人共同去完成,有人负责主操作,有人负责辅助的操作和提醒、帮助,具体的分工我们可以在太空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安排。
(适用话题:团结合作、家国情怀)
11、翟志刚
翟志刚和母亲的感情深厚,对母亲也非常孝顺。日常生活中的翟志刚爱好多,他好研习书法,还擅长交谊舞。闲暇时,翟志刚爱看武打小说,爱看电视小品,他还爱玩电动玩具。翟志刚在航天员大队非常优秀,反应快,处置特殊情况的判断和决策非常准确,同时他训练刻苦,准备充分,此外翟志刚性格开朗,走到哪里都会是一片笑声。翟志刚性格外向,讲话幽默
(适用话题:奋斗拼搏、爱国敬业)
【精彩时评】
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神舟”与“神州”同音,当火箭升空时的地动山摇之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天圆梦的自豪感已经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去披荆斩棘,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
干的是惊天动地事,做起了隐姓埋名人,可爱可敬的中国航天人隔了漫漫岁月而来,他们让我们这个国家“手可摘星辰”。还是在今年国庆,一个“中国C位是怎样炼成的?”热搜刷爆社交媒体:新中国72岁生日之际,我们借助卫星从太空观察我们的祖国。由上海、嘉兴到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我们发现了一条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脉络,它隐藏着中国百年来日月换新天的秘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轨迹,更是穿越百年的光荣之路,中国航天所擘画出的奋斗历程,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远不止是“星辰大海”。
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现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太空前几天,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谢伟锋)
【精彩范文】
青年精神 中国的脊梁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标题是“青年精神中国的脊梁”。青年精神是“冲得上,打得赢”的24ca岁文昌发射场指挥员周承钰;青年精神是“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19岁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青年精神是“顽强坚韧,向梦出发”的18岁罕见病“庞贝病”患者王唯佳;青年精神是“尽己之力,照亮他人”的90后山区教师赵鹏菲。青年精神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青年之精神,国之脊梁。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构建时代精神版图,践行和弘扬青年精神责无旁贷。
艰苦奋斗是青年精神的完美诠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青年,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中国自古就涌现出一大批艰苦奋斗之青年。大禹治水、苏武牧羊等。当年如此,现在亦如是。疫情爆发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赶往支援。在这些最美逆行有一大批医生护士还未过而立之年。面对突如起来的疫情他们也担心,他们也害怕,但当披上战甲,他们就从一个孩子变成视死如归的战士。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生理极限。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死神赛跑,才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疫情地区的人民点亮了希望之光,创造出了中国的抗疫奇迹。
无私奉献是青年精神的深刻演绎。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新时代青年,需用奉献为青春着色。森林救火消防员勇士们接到命令毫不犹豫,在面对难以扑灭的大火,他们英勇无畏。正是在和平年代他们的默默坚守才使得天更蓝、地更绿,山更清,水更秀;正是他们的奉献,民众才有了岁月静好,闲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正是他们的奉献才使得民众的安全感不断上升,幸福感不断提升;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使得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山卫士成了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最美榜样,为中国力量注入了新时代的灵魂。
终身学习是青年精神最亮底色。终身学习是青年精神的行为准则,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终身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唯有终身学习才会不断超越自身局限,不断充实自我;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不断沉淀阅历,提升气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中国力量的后备军,新时代青年让我们把艰苦奋斗刻在心里,把无私奉献披在肩上,把终身学习装进行囊,构建时代精神版图,一路高歌奋进做好中国新时代脊梁。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2022年4月
航天精神多维解读
一、不忘初心、坚守
2021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5年,如果将1956年起步的中国航天的65年浓缩在一个小时,一定是一部分分秒秒都掀起高潮的史诗巨片。“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里程碑式成就,22颗北斗导航卫星,近150颗各种类型的在轨卫星,累计发射226次、成功率超过96%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及基于这些空间技术不断提升的科学探测能力和研究水平,无不显示出中国“航天大国”的称誉已是名副其实。航天事业65年,航天人始终牢记“航天梦,强国梦”这个初心,不断前进。
二、继承创新
创新,让“嫦娥”飞上了遥远的“广寒宫”。 自2007年至今,中国航天先后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测器,飞上了寥廓的星际,与月球为伴,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嫦娥工程”是中国航天人的心血。中国航天科学家在技术落后、起步困难的情况下, 历经数年的不断的艰苦的探索、尝试,终于完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嫦娥二号”探测器。这凝聚着航天人们创新血汗的“嫦娥工程”赢得了世界的惊叹。如果我们固守 着现有的技术停滞不前,只是走在别人的路上,就不可能有“嫦娥工程”的飞天壮举。
三、合作、团结
航天工程是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难以想象的各方高度协作与配合方能完成。据载人航天的工程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没有广大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航天器无法生产,无法运作,无法成功。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无不透着航天人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精神信仰
航天梦,中国梦。中国航天白手起家、发力创新的经历,和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的过程相伴相随。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航天日的设立,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这是对几代航天人不懈追求航天梦的褒奖和崇高致敬。回应伟大时代的呼唤,65年间,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如今,一支让航天强国都艳羡不已的年轻的航天人队伍,将续写这一伟大事业的辉煌,致力于为人类探索并和平利用太空。
五、中国航天精神的当代价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形成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主要领导提出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希望的时代新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需要精神的支撑,航天精神具有时代性,有强大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在推动这些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1.育时代新人:勇于担当时代重任
2.展文化魅力:树立强大文化自信
3.开创新之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
4.显精神之光:铸造民族复兴之魂
2.展文化魅力:树立强大文化自信
3.开创新之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
4.显精神之光:铸造民族复兴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