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
10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1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历史;忘记屠杀,就等于二次屠杀。大家不接受以“无知”为托词的道歉,更不希望有下一个类似事件的出现。
1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13长期以来,缺乏政治、历史、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常识的“无知”现象在国人中是普遍存在的现实,网友讽刺地称之为“九漏鱼”(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而现实中就有不少无知的“九漏鱼”。
1.历史的镜子,你我都需时时擦拭
1937年的那个寒冬,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入侵了中国南京,用40天的时间残忍杀害30万中国同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寻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
在一档街采栏目中,主持人提问“你觉得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吗?”,一位老大爷的回答“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都应该牢记历史。咱们不说记着仇恨,但是咱们应该知道这个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多年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以各种手段企图掩盖真相、歪曲历史。201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议《南京大屠杀档案》期间,他们百般阻挠;2016年,在审订的日本高中教材里,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仅以“大量”一词模糊表述;近期,他们又阻拦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也为中日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设置了路障。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近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自愿在为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做不懈努力。小野贤二,一名日本普通工人,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近30年的调查研究,对约300名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或其遗属进行了采访,整理了200多人的证言,收集了31本从军日记和其他日军侵华期间的资料。“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他说,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口述资料,让日本社会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80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郑洪,撰写了一部名为《南京不哭》的英文小说,告诉西方社会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他说,“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20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2.不忘心中的“哭墙”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距离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
透过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上。然而,伤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笃定。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跨越“开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墙”,挺起民族的脊梁和胸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3.令人愤怒!侵华日军战犯牌位是怎么摆进寺庙的?
近日,有网友发文表示,在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地藏殿内,一排长生牌位竟然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7月21日晚,南京玄武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接到玄奘寺供奉牌位情况的举报后,立即会同公安等部门连夜赶往现场调查。据通报,据初步了解,今年2月,寺方发现相关情况后,已予以纠正。针对上述情况,玄武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决定对该寺开展整顿,表示将对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一查到底,有关调查处理情况将及时公布。
网友提供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显示,被供奉的侵华日军战犯包括松井石根、谷寿夫、田中军吉、野田毅。这四个战犯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堪回首的记忆,其中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正是南京大屠杀的指挥官。在松井石根和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遇难人数超过30万人。
侵华日军战犯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敌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原谅。令人无比愤怒的是,就在这片被他们屠戮过的地方,在一个纪念弘扬佛法的玄奘法师的宗教场所,竟然立起了侵华日军战犯的牌位,还敌我不分地写上一个“友”,供人瞻仰供奉。这是把玄奘寺当成靖国神社了吗?这种行为不只是在美化侵华日军战犯,更深深伤害了我们的民族感情,也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允许战犯进入玄奘寺,到底是出于无知还是健忘?此事影响之恶劣,不容小觑。
佛教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但这些战犯不在被普度的范围之内,也不可以对他们有什么慈悲之情。侵华日军战犯的牌位已经撤下,但调查处理要急速跟上。能准确提供这几个战犯的名字,绝不是无意为之。战犯牌位是怎么摆进寺庙的,提供这些牌位的到底是什么人?是冒充中国人来为军国分子还魂的日本人,还是某些处心积虑、用心险恶之辈?也必须追问,牌位上落款的“吴啊萍”到底是谁?寺方或相关人员是收到了什么好处,给战犯发了入场券?不知道这几个战犯在南京犯下的罪行,身为南京人就不合格,无论是出家人还是从事其他职业行业;倘若明明知道还开口子,给侵华日军战犯招魂,那性质更为恶劣。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5周年祭,我们有面向未来之心,但决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4.央视网评南京玄奘寺事件
在近代以来百余年民族屈辱史中,中国连续遭遇外族的侵略与压迫,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苦难的岁月,其中尤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我们的先辈在14年的抗战中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摧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代史上这悲怆的一页,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
匪夷所思的是,在南京这座曾经被日寇残酷蹂躏的城市,今天居然有指挥屠城的数名日本战犯被奉上灵位,令人发指!为何某些势力的渗透到了如此猖狂的地步?这到底是愚昧无知还是出卖良知?这对14亿人的民族感情是一种多么残忍的伤害!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犯下的累累罪行罄竹难书!时间或许可以抹去战火硝烟的痕迹,却永远无法尘封那段屈辱的历史,更无法抚平民族遭受劫难的印记,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心中永久的伤痛。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这一事件再一次警示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有些势力仍然企图为其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辩护和美化,仍然不遗余力地在为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招魂。对此,我们要警钟长鸣,痛击逆流,依法查处和惩治那些罔顾事实、篡改历史、伤害民族感情的无知者、卑劣人,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纯洁的精神高地!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勿忘国耻,才能知耻而后勇;勿忘国耻,才能在“悲痛”中不断奋进。期待有关部门彻查到底,期待对肇事者依法严惩
近日,在某宗教活动场所发生的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事件,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伤害民族情感,令国人震惊和愤慨。7月24日,山东枣庄一大酒店取消了以漫展为主题,带有强烈日本风俗元素的“夏日祭”活动,但其它多地仍有此类活动展开。看到这些新闻,顿感触目惊心,危机感猛然来袭:这是一场悄然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文化战争。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寸土不让,拒绝做文化俘虏!
人教版教材插图扭曲着国人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一部部个人英雄主义泛滥的“美国大片”侵蚀着国人的集体意识:过洋节的“欢声笑语”淡化了我们原有的民族传统习俗……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浮躁的风气蔓延开来,当恶搞的风气如日中天,当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迫弃,当百年屈辱史被遗忘,我们何谈雄狮梦醒,何谈中国崛起,何谈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让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自己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苏共全面否定斯大林之际就是苏联共产党、苏维埃政权的历史被质疑之时,苏共的执政地位与领导作用因此失去了历史依据,即使于拥有2000万党员之时,苏联也必然解体。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历史需要敬畏,是非应该分明,战犯必须唾弃。”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我的辨识意识,阻断文化渗透和潜移默化,一切皆为妄谈,而维护祖国与和平,就必须时刻警惕和防范任何对侵略和渗透行为的辩护和美化。
文化战争,寸土不让!
《新京报》中曾言:“记录才能记住,不怨才能不忘。” 此次在南京发现供奉战犯问题,为我们敲响警钟:从导致苏联动荡以至于最终解体的“和平演变”到叙利亚混乱现状,都是在对文化入侵的疏忽而酿成大祸。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抵制一切文化交流活动,一味的封闭。但是,唯有在各个领域始终警钟长鸣,才能真正做到“铭记”;唯有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摒弃怨恨,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捍卫民族尊严,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一张洁净的白纸上滴落一滩墨,难以抹去;当高洁的灵魂被黑暗玷污,终日阴霾缠绕。
2022年7月21日,有网友发文称,南京九华山公园的玄奘寺中,供奉着南京大屠杀的主犯田中军吉,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甲级战犯井石根,乙级战犯谷寿夫,以及制造了杀人比赛的丙级战犯野田毅等战犯牌位。供奉者名为吴啊萍,供奉时间从2018年到2022年。
难以想象,在南京这片写满了日军罪恶的地方竟然发生这样的事件!十四年抗战流下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撕破屈辱的史书,再现光明。那石油桶里蜷缩的躯体早已风化,可那数以万计战士的亡灵,南京遇难者的冤魂,又怎能被时光匆匆带去?自2018年起,恶灵供奉在寺庙内,接受着光的洗礼,飘飘然于云端之上,与伟岸的,一尘不染的灵魂一同享受着虔诚的跪拜带来的救赎。可,他们凭什么?大屠杀的历史泯灭不去,受难者的苦痛不是无病呻吟,幸存者那恶化的身体,潜意识想要忘却的黑暗,一桩桩,抛向施暴者,一件件,刺入民族内脏,揭开结痂的伤疤,鲜血淋漓。
我们无法替先人原谅过去,更不能忘记历史。任何性质分裂民族的行为都不能被容忍,法度规定下的范围才是真正自由。我们渴望团结,便不能忍受分裂;我们希冀和平,便拒绝一切形式的战争。
中华儿女要依法律己,谨慎言行,还逝者安息,愿英雄长眠。
逝者尚未瞑目,斯魂仍未安息!可你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却望到这三十万双眼正死死盯着那几块被奉在寺庙里被他们自己的同胞供奉长达五年的杀死他们的人的牌位,在这片处处染着他们血和泪的土地上!高学历的吴啊萍为了虚无缥缈的迷信竟将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供奉在这片曾遭受日军惨无人道的屠城的悲壮城市,我们如何不愤怒?我们怎能原谅!这不仅严重伤害了民族情感,更是漠视历史、漠视爱国主义、漠视生命的体现!日军在我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时间或许会冲刷掉表层的血迹,却永远都抹不掉人们心里如沟壑般的伤!
只有有人铭记,历史才不会被遗忘!我们严厉打击和唾弃任何损害民族情感的、漠视历史的、挑战民族底线的行为和个人,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永远也只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安息!
我曾为我们的中华文化而自豪,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传统美德。而吾辈新时代青年应当担起时代重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帆,以代代相传的美好品德为桨,心系祖国,不畏远航。在这充满变数的时代,唯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方能不被外来糟粕腐朽污浊内心,方能使我们在瞬息万变中行稳致远。
一座南京寺庙,四个日本战犯牌位,令人匪夷所思,更怀满腔愤懑!
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731部队等等一系列罪行罄竹难书,日本帝国义给中国人民带来难以抹平的伤痛。正是这段历史让我们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知道了“团结就是九量”,知道了中华民族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力量。而如今这一行为不仅是将历史抛在脑后,还是在挑衅中国人民的底线,伤害民族情感。这不是背叛这是什么?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的“日本街”“夏日祭”事件同样也引发热议。至于为什么频频发生类似事件,我想这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历史观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不宣扬民族仇恨,但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能将国耻国辱遗忘。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爱和平,不忘来时之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佳的清醒剂。铭记历史使中华儿女知耻而后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救,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希望该事件给有关管理部门敲响警钟,对于任何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一查到底,从严处理。
近日,南京玄奘寺供奉南京大屠杀战犯牌位事件惹众怒。据悉,在供奉时被僧人问及被供奉者是其亲属还是朋友,吴啊萍谎称是朋友,反映其知晓自己的行为为公序良俗所不容,是背德之举。也可知,即使她患有心理疾病,但并没有丧失的认知判断能力,这也恰恰说明了她的恶意——她罔顾南京大屠杀中死于非命的300000同胞,罔顾血海深仇,践踏民族感情,可耻可恨!
而提起南京大屠杀,绕不开一个人——华裔作家张纯如。她以笔为刀,用第一部记此浩劫的英文版书籍《南京大屠杀》在国际社会上撕开了战犯虚伪的面皮,列出不容反驳的如山铁证,让世界透过纸页第一次看到了南京未洇干的血迹……后来,张纯如因常年整理关于日军非人行径的史料,再加上受到日本右翼等势力的威胁和骚扰,精神和身体不堪重负,吞枪自杀……张纯如,为逝灵奔走呼号,燃尽了生命,而义无反顾——可歌可泣!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忘记南京大屠杀比南京大屠杀本身还要可怕,因为它可能造成南京大屠杀的悲剧重演。”怎能忘记?85年前被血浸泡的城;怎能忘记?永远都无法抚平的疮疤;怎能忘记?30万同根同源同胞的厉厉凄声……
“年轻人,总要回答,这山河,用什么刻画……”这次,换我们来守住南京,守住我们的家,守住我们的国。
在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挑战民族底线的逆流。南京,曾深受日寇残酷蹂躏,见证了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和沉沦中奋起的辉煌曙光。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30万无辜南京同胞的鲜血触目惊心,成为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痛。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是在这样一个英雄的城市,玄奘寺竟公然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为五个手上沾满中国人鲜血、累累罪行罄竹难书的恶魔祈求往生。是非不分,把国仇家恨抛诸脑后;麻木不仁,视民族感情于不管不顾。玄奘寺本是佛家净土,如今却只顾收钱办事,为蝇头小利而罔顾大是大非,肆意触碰政治底线、毫无历史常识,事发后竟一味逃避责任,其错误不容辩解也不可原谅。南京玄奘寺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将自己置于全体国人的对立面,其背后反映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意识的逐渐淡薄也令人扼腕悲哀。
从教师宋庚一在课堂上公然质疑南京大屠杀,到知名教授冯某称屠杀是误杀、全力洗白日寇;从日本“夏日祭”席卷中国20余个城市、甚至准备在南京举办;到穿着日本服饰在旅顺大屠杀纪念馆拍照跳舞……不祭英雄祭日寇,践踏的不仅是国人的尊严,更是30万同胞的冤魂。而这些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侵略,将会不断地冲淡民族记忆、蚕食民族意识、瓦解民族意志。
列宁曾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昭昭前事,惕惕后人。英魂尚未安息,历史必须铭记,中国人民将戮力同心、痛击逆流,坚决抵制和惩处罔顾民族历史事实、伤害民族感情的无知鄙劣之人,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