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有多种弱点与生俱来,如懈怠、虚荣、畏惧、贪婪、吝啬、残忍等,这些弱点有的通过教育可以加以改造,甚至可以自我完善;有的则必须通过规则、法律加以约束,使得人们不得不有所收敛,慢慢改造成一个社会人。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呢?
人有多种弱点与生俱来,如懈怠、虚荣、畏惧、贪婪、吝啬、残忍等,这些弱点有的通过教育可以加以改造,甚至可以自我完善;有的则必须通过规则、法律加以约束,使得人们不得不有所收敛,慢慢改造成一个社会人。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呢?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朱熹曾以为:“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此为自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为他律。习近平以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题目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太宗曾以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为自律;孟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信”为他律。“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唐太宗曾以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为自律;孟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信”为他律。“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考场作文辨析及范文:
题目一
评点:
人之为人,在于律;国之为国,在于律;而动物茹毛饮血,就在于无律。“律”字将文明与原始劈开,一方辉煌,一方没落。那么,“自律”与“他律”,孰轻孰重?
自律也!
人人皆知《大道之行也》中所述的“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景象,若无人能做到,这便还是梦想中的大同。倘若人人皆自律,那么天下便是为公创,社会便是大同体。路不拾遗不再是需要上热搜进行褒奖的事情,互帮互助真正成为了如吃饭睡觉一般的平常之事,如此社会,又岂须警察之惩?又哪来那么多纷争?
自律者,自律其性也,何须“他律”?
自律者,岂须“他律”?一提到吴京,有人看到的是他位居中国电影史票房榜首的地位,有人看到的是他拳拳到肉的硬汉表现。可是,又有谁看到了他在诱惑面前自律的一面?数十年光阴,吴京从一个龙套演员,一路摸爬滚打,成为现在的票房标杆人物。面对身上的处处伤痕,他自律其心,咬牙踏上梦想之路;面对娱乐圈的诱惑,他自律其行,最终成为电影界的奇迹。自律的起点是内心的痛苦,但是自律的终点却是内心的坦荡。自律,方成伟大。
自律者,自律其行也,何须“他律”?
人一旦主宰了自己的心性、行为,便可事事通达。前段时间,网上曝光了一份清华学生的计划表。这份计划表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每天的每个时间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既规划了学习时间,也规划了锻炼、对自我品行的复盘时间。这让人不由感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他律”在此时虽不是毫无存在之必要,但从长远来看,它的作用只能成一时,不可成一世,唯有自律,方能长远。
故,自律重也!
而要做到自律,我们该怎么办呢?不断充实自我,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学会理解更多的道德法规,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不断追求美好,克制自己,约束自身行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增强精神力量,在不断学习中塑造优秀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做到自律。而通过自律,我们终会走向明媚的、充满正气的征途。
电影《燃情岁月》中曾说过:“有些人内心中总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总能掌控自己的行为,这些人,要么成了疯子,要么成了传奇!”
可见,自律之重要!可见,自律者,岂须“他律”?
防微杜渐,指在坏思想、坏事或错误刚冒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不让其发展下去。语见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防微杜渐的作用力主要来自于自律,靠自己的定力来实现。但“当谏其渐”的他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议大夫褚遂良这样一段对话。唐太宗问“舜造漆器,谏者十余人。此何足谏?”对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将以金玉为之。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唐太宗说:“然。朕有过,卿亦当谏其渐。朕见前世帝王拒谏者,多云‘业已为之’或云‘业已许之’。终不为改……”深知以史为鉴的唐太宗,从历史的故事中引申出“当谏其渐”的道理,今日读来,对于我们防微杜渐,自觉接受他律仍有告诫之意和启迪之效。
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做每一件事、干每一项工作,都要遵章守纪,严格自律,特别是当我们手中握有一定权力之时,面临的诱惑往往都会越来越多,风险重重,一念之差,就可能会铸成人生大错。自律就是要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管好自己,在防微杜渐上不舍尺寸之功,确保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说话不出格,行为不失范。这是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之本。他律是相对自律而言的,作为一种外在的动力,他律实际上就是来自于外力的监督、批评,来自于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约管束,这是让自己能走稳,不摔跤、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的最有力保障。
事实上,面对诱惑无处不在、陷阱无处不有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没有“当谏其渐”的清醒,自律是很难保障长期抵挡诱惑和贪欲侵蚀的,久而久之“金钟罩”也会出现缝隙。所以,自律固然重要,他律也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律比自律更重要。试想,《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尽艰险,机关重重,诱惑处处。然而,他们却个个修成了正果,原因何在?可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既能坚守自律,又能接受他律。也正是靠教育与监督、提醒与帮助、自律与他律,致使师徒中最不本分、且贪吃懒惰的八戒从“不敢”做坏事,到“不想”和“不干”坏事,最终走上了正道。
“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无不是放松自我、放松自律所致,无不是被糖衣炮弹慢慢腐蚀、层层攻破的。这说明,自律、他律,是党员干部终生的必修课,二者不可或缺。党员干部如果没有警惕性和戒备心,不懂得“当谏其渐”的道理,不在从政的一刻、入党的一刻就把自律的底线、他律的防线建立起来,再严密的网、再结实的墙,也能“掏出洞来”,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之事就在所难免,其结局自然也是不言自明。
一日为官,一日谨慎。1943年,周恩来在中共南方局作《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报告,要求干部“要戒慎恐惧地工作”。这应该成为当今党员干部的工作习惯。要自律为重,以“当谏其渐”的态度,常看、常思、常悟、常警醒,坚持用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拧紧思想的“螺丝”,上紧行动的“发条”,始终保持戒慎恐惧的工作状态。要习惯他律,以“当谏其渐”的自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把自己更多地放在时间的“放大镜”、实践的“扫描仪”和群众的“探照灯”下显影,把他律持之为明镜、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永远保持戒慎恐惧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律与他律中,知所畏、知所拒、知所守、知所信,走稳自己从政路、人生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有多种弱点与生俱来,如懈怠、虚荣、畏惧、贪婪、吝啬、残忍等,这些弱点有的通过教育可以加以改造,甚至可以自我完善;有的则必须通过规则、法律加以约束,使得人们不得不有所收敛,慢慢改造成一个社会人。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呢? 请联系现实,以“自律与他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
审题:
“自律”是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的东西。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不对的。但我们的社会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我们工作的着眼点,也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人类的全部历史证明,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而纪律和法律是建筑在古代哲学家“人性恶”理论基础上的。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或者说主要是“他律”。“他律”是属于法制范畴的东西。我们要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法制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他律”,“自律”也绝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这也是无疑的。
立意:
1.他律是自律的制度基础。
良好而严谨的制度和监督体系可以树立明确的行为标准,使人们能预见到不规范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和自己要承担的责任,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律。
2.自律是他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制度体系中每个个体的自我约束,能够使体系得到最高效率的运行,从而使制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范文:
自律净心,他律固形
河北省保定市永宁中学 庞亦然
成长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长跑,我们从同一个起点出发,踏过一路的花瓣与荆棘,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在向前奔跑的路途中,诱惑与干扰无处不在,能否经受住考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严于律己之人,行君子之为,逐皎洁明月。
“弓弦拉得越紧,生命之箭就射得越远。”自律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修身之道,是黑夜里的灯火,是通往胜利的坦途。自律,让懈怠与懒惰自行消散,正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自律,让虚荣与贪婪彻底走远,恰似冯炼回乡,追志守墓;自律,让懦弱与畏惧无处遁形,就像鲁迅呐喊,以笔为矛。若无严格的自律意识,执着的内心坚守,又何来日后的成功与明月?他们严于律己,自我完善,因此心怀坦荡,俯仰于天地之间。
放浪形骸之人,只随欲而行,以他律固形。
人生之路风景旖旎,诱惑太多,金钱、利益、荣誉、面子、刺激感……不断挑战着我们的原则和底线,一不小心就可能误入歧途。很多青少年由于自身意志薄弱、自控能力不强,接触了网络游戏后,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规则与约束便出现了,如绳索、铁链,以他律的方式帮助人们与欲望作斗争,对抗人性弱点。
一般情况下,人们能够遵守关于小事的公共规则,然而当面临巨大诱惑的时候,这些规则很容易就会被打破。这时我们才能真正领会自律的涵义,它一直在我们身边,时刻警醒,永葆初心。当诱惑像毒药般侵蚀我们的内心,自律,使之止于萌芽,凭坚定的意志阻止毒性的侵入与深化。
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必先做到自律。自律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是自我同自我的斗争。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只有让自律之泉充分涌流,才能保有本心,使灵魂真正自由,“在逆风中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
亲爱的同路人,祝你满程花瓣,战胜荆棘祝你守住内心的坚定,战胜毒药的侵蚀。若被侵蚀,也不必畏惧,因为————自律净心,他律固形。
评点:
文章中心明确突出,开篇点题,呼应题目。观点富有思辨性,较好阐明了自律与他律对于人的作用。结构清晰,论证有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切入,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思路清晰,论证严谨。作者有较为深厚的表达功力,语言典雅,富有文采,文中多用修辞,富有美感。
题目二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朱熹曾以为:“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此为自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为他律。习近平以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审题: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话题材料作文题,审题构思时,应首先弄清楚“自律”与“他律”的内涵,然后做权衡比较,确定好立意。“自律”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的东西,是自我的约束。自律可以让社会更好地运行,但社会的运行不能仅仅依靠自律。人类的全部历史证明,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用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纪律和法律是“他律”,或者说主要是“他律”。“他律”是属于规则、制度、法制等范畴的东西。纪律和法律是在古代哲学家“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容易形成“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从立意角度看,我们要从“自律”与“他律”的辩证关系来谈,但写作要有重心,切忌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素材运用:
素材运用:
1、适用素材
2016年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致一死一伤。32岁游客赵女士在东北虎园禁止下车的地方下车,遂被老虎拖走咬伤,其母周女士下车救女儿时遭老虎撕咬死亡。
运用示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规矩办事,方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如震惊全国的老虎伤人事件,游客无视规矩,私自下车,结果发生一死一伤的惨事。这让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疑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出惨剧?是园方的他律工作做得不够吗设立告示牌,制定规则约束,保安定时巡逻……这些显然已足够严厉,但他律总归会有触不到的死角。如果该游客有自律意识,那堡垒的最后一块缺口就会被补齐,也就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2、适用素材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弟子规
运用示例
如果有足够的自律,那么即使没有他律也能成才。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古人做得比我们好。古人讲“慎独”,《弟子规》中也有“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的告诫。诸多先贤凭着极强的自律精神,取得了成功∶如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在自己的上级和下级无不阿谀奉承之时,独他一人坚守本心,刚正不阿。当时,一个臭名昭著的贪官来巡查,其他人都下跪拜见,独他一人站立,且拒绝送礼金。在海瑞身处的环境中,几乎已无他律可言,但他依然坚持自律,坚持做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最终名垂青史。
3、适用素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运用示例
自律,是在不同环境中,选择自己内心所向,不盲目从众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太多人因无法控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了一己私欲做出了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周敦颐曾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持自律,坚持内心所向,不随波逐流,不因自己的不满足而违背道德,这是人格尊严的一种表现。在不同场合,若因一时的欲望,萌生不得体甚至是恶劣的念头,会失了尊严、丢了脸面。因而选择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美好,通过自律不受外物蒙蔽,方能自得。
范文:
志不强者智不达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 向世维
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程颐曾说过∶“顺理则裕,从欲惟危。”自律,不仅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幸福。 自律乃是行万事的前提。
曾国藩将“早起”写入家训中,他不仅要求自己“每日必早起”,也要求后辈养成这样的习惯。他认为“早起”,一可以锻炼身体,二可以克服懒惰,养成勤奋的习惯,三有利于自省,欲成大事者需谨记。每日早起看似是件小事,但要做到也实属不易。谁不愿在温暖的被窝儿中多待一会儿,多睡两分钟。很多人一不小心犯个懒,清晨美好的时光就错过了。时光如白驹过隙,美好的时光就在犯懒中滑过。日积月累,时光虚度,人们终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自律者为万事的开头打了基础。
自律乃是成功的捷径。
大文豪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塑造了2472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生苦短,可他却将每天用到了极致。在创作时,他将所有东西都放于桌案,笔尖不停地舞动,彻夜不眠。之后,他会按出版社寄来的修改意见修改文稿,然后再与友人交谈。在4小时的睡眠后,他又开始新的循环。他的自律让他更专注于写作,高度自律成就了他的一生。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律”的作用。战国时期,商鞅立法度,韩非系统发展法家学说,规范百姓行为,在法的约束下,富国强兵。他律于当时的社会是引渡之舟,是修德之师,是教导他们最终“自律”的重要手段。可见,“他律”是对“自律”的完善。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自律和他律必须双管齐下。青少年的自觉性和辨别能力尚不强,自主修建规则堡垒的水平欠缺,如果仅靠自律,难以抵制诱惑。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会帮助我们制定规则,并让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培养我们的自律能力,这样我们才能终有所成。
回顾历史,不乏旷世奇才,他们这些人无一不是自律自强之人。芸众生几乎都会遇到上天的考验,但当我们坚守本心,登上胜利的顶峰后,我们就会深刻感受到“志不强者智不达”的深刻内涵。
点评:
这篇文章旁征博引,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律的重要性,论据翔实,层次分明,论证有力。其间,作者能发挥思辨能力,阐述了“他律”的重要作用,确保了观点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作者叙述自己的观点时,古今史料,信手拈来,显示出扎实的文史功底。
自律与他律
湖北省枝江一中高三 周可蜜
自律与他律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它们,原本井然有序的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我认为,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刘备之子刘禅,有诸葛亮等人在旁监督、约束,但因刘禅自己胸无大志,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反观大学者宋濂,在逆境中求学,面对他人“烨然若神人”自己却“温袍敝衣”的巨大差距,不为所动。这正是因为他足够自律,控制住了对于物质的欲望,潜心学习,由此,出身贫苦的他成了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自律往往比他律更重要。人的内心是一匹驰骋的马,而缰绳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社会来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当每个人都控制好自己的内心,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老虎伤人”事件吗动物园有明文规定,自驾区不允许私自下车,但游客却不遵守规定,最终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而且节能环保。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够流行,就是因为人们约束了自己,希望将共享的单车传递下去。社会,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总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律是外在的绳索,而自律,是内心的铁链。在社会文明的提升上,显然自律比他律更有效。
对于国家来说,自律比他律更重要。历史上,“大同”是治道的最高标准。何为“大同”?“举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种和乐融融的状态从何而来?是严酷的明文规定吗?恐怕不是,是人们的内心。人们的内心能够控制自己不做恶事,多施善行、自律的种子已扎根于他们心中,难以动摇。此时的国家是一个洋溢着鲜花与爱的家园,而不是四处张贴着冷冰冰的明文告示的家园。
他律也许不能缺少,但自律更为重要。让我们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抹去邪恶的因子。自律,从每一个人做起。
点评:
这是一篇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文章开门见山,亮出“自律比他律更重要”的观点,言简意赅接着分别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阐述了“自律”的重要性,其间融入典型素材,极具说服力。
题目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太宗曾以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为自律;孟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信”为他律。
“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目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唐太宗曾以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为自律;孟子曰:“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信”为他律。
“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话题作文。考生在审题构思时应先理解概念“自律”和“他律”的内涵,然后作权衡比较,完成驱动任务。“自律”是属于道德修养层面的内容,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不对的,但社会的发展又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而正常发展。考生作文时,着眼点不能仅仅是“自律”。人类的历史证明,人类发展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
纪律和法律是以古代哲学家的“人性恶”理论为基础的。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或者说构成了“他律”的主要部分。“他律”属于法制范畴的内容。建设健全稳定的法制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就易形成“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具体的立意角度有:1.人生之路,唯有坚持自律,才能不被外物所惑;2.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社会容易走向混乱;3.人人当自律,他律亦不可少。
纪律和法律是以古代哲学家的“人性恶”理论为基础的。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或者说构成了“他律”的主要部分。“他律”属于法制范畴的内容。建设健全稳定的法制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就易形成“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具体的立意角度有:1.人生之路,唯有坚持自律,才能不被外物所惑;2.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社会容易走向混乱;3.人人当自律,他律亦不可少。
【佳作赏析】:
自律者,岂须“他律”
自律也!
人人皆知《大道之行也》中所述的“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景象,若无人能做到,这便还是梦想中的大同。倘若人人皆自律,那么天下便是为公创,社会便是大同体。路不拾遗不再是需要上热搜进行褒奖的事情,互帮互助真正成为了如吃饭睡觉一般的平常之事,如此社会,又岂须警察之惩?又哪来那么多纷争?
自律者,自律其性也,何须“他律”?
自律者,岂须“他律”?一提到吴京,有人看到的是他位居中国电影史票房榜首的地位,有人看到的是他拳拳到肉的硬汉表现。可是,又有谁看到了他在诱惑面前自律的一面?数十年光阴,吴京从一个龙套演员,一路摸爬滚打,成为现在的票房标杆人物。面对身上的处处伤痕,他自律其心,咬牙踏上梦想之路;面对娱乐圈的诱惑,他自律其行,最终成为电影界的奇迹。自律的起点是内心的痛苦,但是自律的终点却是内心的坦荡。自律,方成伟大。
自律者,自律其行也,何须“他律”?
人一旦主宰了自己的心性、行为,便可事事通达。前段时间,网上曝光了一份清华学生的计划表。这份计划表字迹工整,思路清晰,每天的每个时间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既规划了学习时间,也规划了锻炼、对自我品行的复盘时间。这让人不由感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他律”在此时虽不是毫无存在之必要,但从长远来看,它的作用只能成一时,不可成一世,唯有自律,方能长远。
故,自律重也!
而要做到自律,我们该怎么办呢?不断充实自我,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学会理解更多的道德法规,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不断追求美好,克制自己,约束自身行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增强精神力量,在不断学习中塑造优秀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做到自律。而通过自律,我们终会走向明媚的、充满正气的征途。
电影《燃情岁月》中曾说过:“有些人内心中总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总能掌控自己的行为,这些人,要么成了疯子,要么成了传奇!”
可见,自律之重要!可见,自律者,岂须“他律”?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材料,中心明确,文体意识鲜明。作文开篇运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横向展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在论证中,考生选用了吴京、清华学生的典型材料论证论点,论证充分。结尾处,考生又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措施,让论证进一步深入。
这篇作文紧扣材料,中心明确,文体意识鲜明。作文开篇运用设问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横向展开,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律的重要性。在论证中,考生选用了吴京、清华学生的典型材料论证论点,论证充分。结尾处,考生又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措施,让论证进一步深入。
自律与他律当“比翼双飞”
林伟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谏议大夫褚遂良这样一段对话。唐太宗问“舜造漆器,谏者十余人。此何足谏?”对曰:“奢侈者,危亡之本;漆器不已,将以金玉为之。忠臣爱君,必防其渐,若祸乱已成,无所复谏矣。”唐太宗说:“然。朕有过,卿亦当谏其渐。朕见前世帝王拒谏者,多云‘业已为之’或云‘业已许之’。终不为改……”深知以史为鉴的唐太宗,从历史的故事中引申出“当谏其渐”的道理,今日读来,对于我们防微杜渐,自觉接受他律仍有告诫之意和启迪之效。
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做每一件事、干每一项工作,都要遵章守纪,严格自律,特别是当我们手中握有一定权力之时,面临的诱惑往往都会越来越多,风险重重,一念之差,就可能会铸成人生大错。自律就是要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管好自己,在防微杜渐上不舍尺寸之功,确保自己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说话不出格,行为不失范。这是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修身之本。他律是相对自律而言的,作为一种外在的动力,他律实际上就是来自于外力的监督、批评,来自于党纪国法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约管束,这是让自己能走稳,不摔跤、炼就“金刚不坏之身”的最有力保障。
事实上,面对诱惑无处不在、陷阱无处不有的社会现实,如果没有外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没有“当谏其渐”的清醒,自律是很难保障长期抵挡诱惑和贪欲侵蚀的,久而久之“金钟罩”也会出现缝隙。所以,自律固然重要,他律也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律比自律更重要。试想,《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尽艰险,机关重重,诱惑处处。然而,他们却个个修成了正果,原因何在?可以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既能坚守自律,又能接受他律。也正是靠教育与监督、提醒与帮助、自律与他律,致使师徒中最不本分、且贪吃懒惰的八戒从“不敢”做坏事,到“不想”和“不干”坏事,最终走上了正道。
“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无不是放松自我、放松自律所致,无不是被糖衣炮弹慢慢腐蚀、层层攻破的。这说明,自律、他律,是党员干部终生的必修课,二者不可或缺。党员干部如果没有警惕性和戒备心,不懂得“当谏其渐”的道理,不在从政的一刻、入党的一刻就把自律的底线、他律的防线建立起来,再严密的网、再结实的墙,也能“掏出洞来”,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之事就在所难免,其结局自然也是不言自明。
一日为官,一日谨慎。1943年,周恩来在中共南方局作《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报告,要求干部“要戒慎恐惧地工作”。这应该成为当今党员干部的工作习惯。要自律为重,以“当谏其渐”的态度,常看、常思、常悟、常警醒,坚持用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拧紧思想的“螺丝”,上紧行动的“发条”,始终保持戒慎恐惧的工作状态。要习惯他律,以“当谏其渐”的自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把自己更多地放在时间的“放大镜”、实践的“扫描仪”和群众的“探照灯”下显影,把他律持之为明镜、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永远保持戒慎恐惧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律与他律中,知所畏、知所拒、知所守、知所信,走稳自己从政路、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