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美育 聚焦创新 关注体育 立德树人
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
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坚持开放合作。
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要锤炼品德,要勇于创新,要实学实干。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从代表城市发展速度的高铁,到反映农村精神面貌的“文化墙”,都应该是美的。为各地城乡注入更多“美”的元素,已是中国发展之刚需。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人民日报评论】
01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
02 乡村振兴路,美育不缺席
03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美育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而是让孩子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毋庸讳言,一段时间里,美育在整个教育中相对属于短板。在一些人看来,美育工作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美育;在具体的美育工作中,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美术培训机构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功利导向、利益驱动,“美术考级热”就是其中一例。也正因此,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去年教育部又与13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都要更加重视美育,摒弃功利化的美育倾向,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美育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整体美育环境和美育共识。通过春风化雨的美育工作,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04 大家谈:体育教育怎么抓?
05 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①
06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 人民论坛
刺破苍穹,直奔寰宇。近日,长征六号一箭13星发射成功,圆满完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1次飞行,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标注了新的刻度。
【试题再现】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这个作文材料由两段话组成,核心概念是“审美”,旨在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学会审美。
第一段话以吴冠中的名言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
根据第二段最后的总结,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三句话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写作者需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题目要求考生以“高三学生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这就意味着考生必须紧扣“审美”,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当然,“审美”只是一个写作场域,只是涉及“审美”还很不够,还需要深入精准审题,思维内向聚焦,找出核心立意,进而写得精深。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当属最佳立意。
【佳作示范01】
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
“美”并不囿于外形的靓丽美,“美”可以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恬淡心境,可以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自然雅致,还可以是“读书万卷,行万里路”的伟大心志……
美是博大的,追求美,你我皆可为之。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眼中,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我深以为然。审美,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美,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
当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有同学认为“现实很骨感”,追求美是小资情调,作为高三学生,美是奢侈的。我不以为然,即使生活“三点一线”,美亦融于其中。你看清晨披在肩头的温软阳光,用金色光辉伴你成长,这难道不是美吗?你看同学们亲切友好的交流,老师慈祥温柔的目光,这难道不是美吗?当你投身学习,专注解题,将知识谱写在答卷上,对未来展望,这也是美!这些美无法用金钱衡量,他们与生命同在,让人生摇曳生姿。
当然,追求美并不是只力求外形之美,而是用善于发掘生命亮色的眼去寻日常的幸福,寻周遭的“小确幸”。当你能从一花一木,一草一树,一人一事找到美丽,人生将时刻充满丰盛的阳光与甜蜜的雨露。追求美,也是追求幸福的真谛,众生皆苦,生活藏鲜,当能够让审美成为习惯,幸福就会时时刻刻与你相伴。高三学生学业繁重,常常是负重前行。当拥有审美的能力,我坚信会给劳累艰辛的高三生活带来幸福与享受,从而更好地在人生路上前进。
不妨从现在做起,停下口中的抱怨,摒弃烦躁的思想情绪,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遭的寻常景、平常事,发掘生命的甜美,让幸福之花在人生画卷上盛绽。我坚信,国家需要的人才也定是有审美之心的人,当审美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没有阴霾,可以遮蔽你的前行大道!让我们一起循生活美学,绘幸福人生吧!谢谢大家!
【点评】作者对材料解读深刻透彻,能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主体部分有破有立,破得彻底,立得稳实。语言富有文采,文题的对句呈现,第二节的连续引用,多处整饬的排比句等都很引入注目。行文符合面对全校学生演讲的要求,并能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体式符合规范。评58分。
【佳作示范0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以小我之美,筑国之大美。”
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情趣,是淌于古今高雅兴致,始终散发耀眼夺目的光彩。千百年来,审美情绪一直是民族之美的源泉。古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美学生活方式,今有李子柒一双素手点染田间烟火、践行生活美学。美,从来不是外表光鲜亮丽,只是心下沉静、心内有大美,故而散发出柔和的美学光辉。
审美,于个人,可以陶冶出优雅的生活情操。认识美、欣赏美,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富有美感。不是花前月下才富于美感,不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才富于美感。审美带给我们的是由内而外的精神滋养与灵魂熏陶。作为高三学子的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便可以营造富于美感的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为生活增添一份美,便可铸就美好的未来。
审美,于国而言,更是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祖国锦绣山河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壮丽之美,中国梦更是构造着中国之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闪耀着天下之大美。此时的审美是沉醉,亦是投身奉献。然而,当今社会现实很骨感,但丰盈的美学也必然会丰盈现实,追求美也并不意味着将外表打扮得光鲜亮丽,午后清澈的天空、黄昏天边的晚霞,这都是美。往大了说,构建“美美与共”的世界,这也是一种美。以美育为借口,实际上是拒绝了精神的丰盈,拒绝了生活美学。
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以小我之力,构建美丽中国!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对主旨理解准确、深刻;行文从“于个人”说到“于国”, 颇有层次;文笔大气、优美,多处引用文字让文章氤氲着文化的气息。全篇能揭示出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懂得准确审美,立意积极。评56分。
【佳作示范03】
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的确,一个人倘若一无所知,那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仅是浅薄简陋;但若一个人丧失审美,那么世界万千于他而言便是灰白一片,毫无意义。
何谓美?在我看来,美是人们在对周遭仔细观察品味后生出的直观感受,它与丑相对,因此,审美的过程便也是发现生活闪光点的过程,不论是外表的鲜艳美丽还是精神层面的高尚动人,细细省来总会内化为自己的原生动力,美以修身,美以养性。然而,也许会有同学产生这样的疑问:对美的追求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们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这实则是窄化了美的定义,将美等同于外在的“入时打扮”和所谓的追求潮流。不可否认,倘若盲目地打扮自己,让自己变成花枝招展的“无实花”而不注重学生的本职任务,这样的“美”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这种“美”的本质是虚荣和浮夸,在“审美”这面照妖镜下,势必会显出其腐朽的本质,压根儿谈不上任何美感。而修身之美,是“以铜为镜而正衣冠之美”,是待人接物之前必须做到的衣着整洁,谈吐有度之美。反观当下,多少学生以没时间为借口,以学业繁重为幌子,忽略了自身的言谈,何谈修养的培养和提升?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抛开了美也便抛弃了优雅生活的选择,沦为与野蛮人无异的境地。
养性之美,更在于精神层面的积淀和培养。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多拥有这样一双审美的素心慧眼,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趣之谈,无不向我们后人展示着他们丰厚的阅历和诗意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对美的探索中,他们忘却机心,成为后世美学教科书中的典范。而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亦将以古人之光照耀我们的审美世界。不必以生活毫无美感为借口而放弃自身修养的提高,方能美以修身,美以养性。谢谢大家!
【点评】
官媒报道全文
美育、创新、体育……这几个关键词,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书育人的重托,对莘莘学子的期许。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个关键时期,跟随总书记的考察脚步,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重视美育,走进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总书记此行的第一站。清华美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设计院校。
对于美育工作、美术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
“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回信中,深情寄语、殷切希望;同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此次清华之行,首先来到美术学院,再次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造活力。从细处讲,美育可以引导青少年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关乎青少年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关乎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正是总书记的初衷。
——聚焦创新,考察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
“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和“重点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从这两个名称,就透露出浓浓的“科技味儿”。
勇于创新创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望。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面对中国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的青年学子,总书记留下过“祝大家创新愉快”等真挚寄语。
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高校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正如总书记在此次考察中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关注体育,走进西体育馆
西体育馆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熏陶了一代代清华学子,“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传统深深根植于清华的教学理念中。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为了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青少年健身运动的普及发展,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在陕西考察调研时谈到青少年体质,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让孩子们跑起来”……
面对体育馆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总书记心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
——立德树人,与师生代表座谈
每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不管有多忙,习近平总书记要将时间留给广大青年。
今年也不例外。
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即将来临,再过十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总书记在考察中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致以诚挚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对于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他寄语青年十六个字——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
殷殷嘱托、切切勉励,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转自网络: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