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刻下火星“脚印”!

by Mr Chzi, 五月 15, 2021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以探索之心刻下火星“脚印”|人民锐见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在此刻正距离地球3.2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留下了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的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奠定任务成功的关键一步。待到“祝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的中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实现预想目标。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短短10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多个新突破。“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推动我国星际探测再上新台阶,无疑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十多分钟的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 9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损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航天人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这卓越功勋。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星球。当前,人类太空活动范围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非凡的意义——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进发,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科学的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着巨大的收获。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

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脚踏实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迈开脚步、闪亮登场,让我们期待“祝融”的精彩表现!

文 | 余建斌




一篇1000元?学位论文查重为何坐地起价丨人民锐见

毕业季临近,很多高校毕业生开始忙着为学位论文查重,“学位论文查重乱象”话题再次登上热搜。有记者调查发现,学位论文查重的价格水涨船高:2月初120元,现在550元,翻倍地涨”“购买后若没有及时使用,涨价后还得补差价,要想快点拿到查重报告,则需付额外加急费”……某电商平台上的硕博学位论文查重服务,售价普遍在500元左右,最贵的卖到了1800元。飞速上涨的论文查重价格,给一些毕业生增添了不少烦恼。

价格的上涨与供求关系的变化有关。近年来时常爆出的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事件,警示人们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严格。论文重复率由此成为高校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抓手,不仅关系到学术道德评价,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论文查重的“刚需”越来越大,让一些商家有了涨价的底气。


实际上,教育部学历查询网站和一些高校都提供了正规的论文查重渠道,为何一些毕业生仍要购买查重服务?主要是因为这些渠道的查询次数有限,也与市面上的查重商家能够提供“降重”服务有一定关联。一般来讲,查重后如果发现重复率超标,降重便成为紧随其后的步骤。“见红就删,见黄就改”,一些人采用关键词同义替换、变换句式、语义转述等“技巧”来降低论文的重复率。更有甚者,少数毕业生为使论文的重复率达标,直接购买商家提供的降重服务。然而,这样的降重服务,不仅不会提高论文的原创性,还有代写论文的嫌疑,与严谨细致的学风背道而驰。

需要区分开来的是,一些“被迫降重”现象是查重技术瑕疵导致的无奈之举。有些毕业生使用查重服务后发现,论文中的专业术语、实验仪器甚至导师名字都被标红。有人为了降重,不得已对引用甚至案例进行修改,导致论文的可读性和连贯性受到影响。克服机器查重存在的一些机械化倾向,要在升级查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论文质量审核机制。论文重复率作为刚性的制度,不能被取消,更不能被弱化,但同时,也要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尊重科学规律、坚持多元评价,才能引导大学生认真对待、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

相比重复率这一静态的数字,毕业生和导师更应当关注的,是学术论文写作乃至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动态过程。从确定论文题目、收集相关资料、搭建写作大纲到开题、修改完善和答辩,毕业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对待。教师应在平时的指导中做好学术与科研榜样,涵养学生的学术道德。学校要帮助学生认识学术不端的严重后果,增强学生学术诚信意识。凝聚多方合力,筑牢诚信根基,“论文查重焦虑”便能不攻自破。

前段时间,一位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感动了无数人。本着诚信态度、坚持原创原则、用心完成的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多年求学时光的总结,也是学术诚信的内在要求。功夫用在平时,涵养学术道德、树立学术诚信意识,不仅能轻松走过论文查重这一关,也能更好开启未来的旅程。

文 | 张近山


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丨人民时评

在前不久公布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名单里,我们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玉泉区大队南二环路站站长巴特尔,14年来参与4500余场灭火救援,闪耀无私“火焰蓝”;海军特级飞行员王勇创新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模式,彰显热血“迷彩绿”;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29.4万人,增添亮丽“志愿红”……在青春绚丽多彩的调色盘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正像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有为青年,他们奔跑在时代前列,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实现价值,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实现青春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广大青年方能闯出广阔天地、干出不凡业绩。

  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到“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英勇奋斗,再到“哪里艰苦,我就应该到哪里去”的默默奉献……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动力,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代青年方能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如今,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唯有勤奋学习、增长本领,才能为青春搏击积蓄能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甘坐“冷板凳”,专注探索人类群体的起源与演化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7103厂高级技师何小虎多年来解决火箭发动机加工难题65项,在长征五号、天问一号等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张彦扎根港区码头一线,带领团队7次刷新集装箱桥吊单机和船时量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用严细深实的专业能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为青春写下生动注脚,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贡献才智。

  实现青春梦想,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青年驻村第一书记,到“80后”“90后”最美逆行者坚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当代中国青年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担当。当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广大青年就能在实现出彩人生的同时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清华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广大青年必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丨人民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如何锻造大国工匠、建设制造强国、打造技能型社会,如何成就“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从今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探索答案。

——编  

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奋斗“十四五”,技能报国路正宽①

  精度0.003毫米的航空零件,凭一把锉刀锉削出来;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号”,离不开“一枪三焊”的独门绝技;7毫米细的钢丝吊起5辆小轿车,靠的是工匠团队刻苦攻关……从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从“奋斗者”号探深海到“天和”核心舱入九天,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用沉潜匠心与精湛技能,让“中国制造”“中国建造”震撼世界,并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不断挺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融合数字化、新材料等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然路径。这片广阔的新蓝海,呼唤更多产业工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2016年以来,全国职工推出技术革新项目214.5万项,发明创造项目80.8万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来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制造业,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是直接关系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

  经济学研究表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变化组合,直接影响经济效率。其中,劳动力技能水平对经济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努力让技能人才“高”起来。在众多技能大赛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留言:“当技术工人也能出彩”“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技能宝贵”的心声,表明学技能是一条大路。让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制造强国才未来可期。

  作为培育工匠的摇篮,职业教育如何增强适应性是贯穿始终的课题。毋庸讳言,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技能工作有“天花板”的担忧,仍存在于不少人的认识中。然而,随着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实现历史性跨越。面向未来,职业教育更加需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创新链、产业链代际跃升,用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回应发展需要、人民需要、竞争需要,在促进就业、适应产业、服务行业、引领业态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建设制造强国的图景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如今的技能人才只要能奋斗实干,拧螺丝可以“拧”成全国劳模,操控机床也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可以身披国旗走上国际大赛的领奖台。这是时代给予广大技能工作者的机遇。奋斗“十四五”,新时代的技能工作者不能满足于“熟能生巧”,还应成为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推动者,不断打磨精湛技艺,提升技能本领,在创新创造中攀登技能高峰。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拿出真招、实招、硬招,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广大产业工人也要增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争做建新功立伟业的主力军、本领高能力强的奋斗者。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时评|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刻下火星“脚印”!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五月 15, 2021文章归档:时评频道
Comment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