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词最美十首诗词

by Mr Chzi, 五月 14, 2021

     

     豪放词宋词两大流派之一。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作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取军情喜摄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 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附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 《南乡子》:词牌名。京口: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山上,又名北顾亭。

2. 神州:原指全中国。这里指被金人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 北固楼:即北固亭。

4. 悠悠:长远的样子。

5. 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二十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兜(dōu)鍪(móu):战士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

6. 坐断:占据。

7. 曹刘:曹操和刘备。

8.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注释】: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惊天地,泣鬼神。接下来再自问自答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一问一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又自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作者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三国时东吴孙权曾建都于此。
        北固亭:又做北顾亭,在今江苏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无处觅英雄孙仲谋”的倒装,意为无处去寻觅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了。孙仲谋即孙权。
        舞榭歌台:歌舞的台榭。
        风流:指英雄业绩。
        巷陌:街道。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在这里起事,最后推翻东晋,建立政权。
       当年:指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时候。
       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刘裕的儿子)的年号。
       草草:没有准备充足,轻率从事。
       封狼居胥:封,指“封山”。古时筑土为坛祭祀山神,以纪念重大事件叫“封”。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西北部。汉武帝时,霍去病追击匈奴,直到狼居胥山,封山而还。以后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仓皇北顾: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玄谟陈说了北伐的策略,但由于准备不足就出兵,结果大败而回。
      烽火扬州路:整个扬州路都有金兵劫掠。“路”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可堪:岂堪,怎么能忍受。
      佛狸祠: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现在江苏六合东南面),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社鼓: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所鸣奏的鼓乐。
     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大将,曾建立许多战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以后终未得到起用

赏析

这是《稼轩词》中突出的爱国篇章之一。它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写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写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他又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这无疑是包括辛弃疾在内的。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即孙权),只是现在已无处可寻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字。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的深切鉴戒。“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至开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写这首《永遇乐》词,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两句,是说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路”是宋朝的行政区域名,扬州属淮南东路。)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长江北岸瓜步山上有个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拓跋焘小字佛狸,属鲜卑族。他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率追兵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这就是后来的佛狸祠。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神鸦”是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是祭神的鼓声。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这正和陆游的《北望》诗所谓:“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榛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复记畴曩。”彼此意思相同。 

   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是作者到老而爱国之心不衰的明证。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有余勇。辛弃疾在这词末了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辛弃疾词的创作方法,有一点和他以前的词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多用典故。如这首词就用了这许多历史故事。有人因此说他的词缺点是好“掉书袋”。岳飞的孙子岳珂著《桯史》,就说“用事多”是这首词的毛病,这是不确当的批评。我们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辛弃疾原有许多词是不免过度贪用典故的,但这首词却并不如此。它所用的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以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事,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苏轼最有名的诗词10首

1、《定风波》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蝶恋花》   

自古涟漪佳绝地。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   

倦客尘埃何处洗。   

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酤酒市。   

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4、《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5、《临江仙》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6、《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7、《蝶恋花》   

帘外东风交雨霰。   

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   

灯光酒色摇金盏。   

掺鼓渔阳挝未遍。   

舞褪琼钗,汗湿香罗软。   

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诗未就冰生砚。   

8、《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辛弃疾最经典的十首词及赏析

     辛弃疾是中国文坛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人称词中之龙。他擅长以文为词,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任何风格他都信手拈来,词史上与东坡齐名,而他的人格与文采,尽在以下十首为代表的长短句中,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横刀捉叛将。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从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在词中作者用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在结构上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一句否定九句,前面的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壮词”瞬间变成“哀词”,陡然下落,戛然而止,无限悲愤不言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登临怀古,借古意以抒今情。上片称颂英雄,然而英雄已逝,唯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更增悲壮。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词风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意深而味隐,正是志士登临应有之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表达了内心无限的痛苦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抒慷慨呜咽之情,别具深婉之致。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是辛弃疾废退闲居时一首有名的小词,词中借醉酒而大发牢骚。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下片的一片醉态正是借酒消愁。不拘形迹,其实也是在反抗现实。欢之可贪,正因为它暂得之不易。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柔中寓刚,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中,作者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想辛弃疾当年五十骑劫营,何等威风;引兵南投,何等忠义;上书献策,何等慷慨?最终却终老乡间不得用,如何不能心伤透骨?上片激昂悲壮,下片却沉郁苍凉。人生长恨,尽在这悲凉如冰,心伤透骨的词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不雕饰,不用典,平平淡淡。却在看似平淡之中,有了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幸福和对农村生活的悠然神往。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词中全用白描,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诗词 |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词最美十首诗词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五月 14, 2021文章归档:专题频道
Comment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