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人民日报:他们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
1、袁隆平:知识报国的时代榜样
光明日报客户端田畋05-22 19:42:19
作者:田畋
袁隆平逝世的消息瞬时传遍中国,哀悼之声回荡在他为之播撒种子的国土上。这个裤脚常常沾满泥土的研究杂交水稻的科技工作者,在最近几十年已然成为知识报国的时代榜样。
是因为杂交水稻的科技成果可以秤称斗量么?是因为水稻的增产而致白米饭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么?是因为高产杂交稻的推广而使中国人的饭碗抓得更加牢靠么?是,但又似乎不完全。袁隆平在人们几乎每日都要摄取的粮食作物领域,在农民千百年来耕种的土地上,以人们看得到的辛勤劳作的方式,魔术师般地让粮食丰收增产,将知识报国的拳拳之心具象化为无数晶莹剔透的粒粒粮食。有此等杰作的人,焉能不成为社会的公共偶像!
偶像就是榜样,榜样即为力量。袁隆平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丰碑上。
2、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梁言品2021-05-22 20:17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
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老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
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究过,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笑,投身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粒良种,千粒好粮。”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证明这是科学,更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田间地头、在试验场地,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地”。这里的创始人袁隆平,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
责任编辑:向子丰
3、川观评论 | 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4、辛识平: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
辛识平/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23 07:06
5、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人民日报:他们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李洪兴/人民日报
2021-05-23 07:21
6、新华网评:巨星陨落 梦想不灭
李 介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
沉痛悼念!深深致敬!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更是真正的耕耘者,是梦想的引路人!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用一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让梦想拔节而起,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巨星陨落,精神不朽,梦想不灭。他已经远行,但梦想的种子早已撒下。今天,在网络上,很多人自发留言自发送别这位造梦人、追梦人,他的故事、他的寄语被广为传颂,他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他的梦想也必将一直延续……
袁老,一路走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7、经济日报: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在湖南逝世。噩耗传来,世人哀悼。有人说,从此春种秋收均与怀念有关;有人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袁老;有人称他“国士无双”,造福人类……这些发自肺腑的感言道出人们的缅怀与痛惜。袁老已逝,他留给世间弥足珍贵的遗产,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感受到信心和担当。
中国人有信心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曾几何时,中国人还为吃饱饭而犯愁。袁老潜心研究一辈子的杂交稻让人们不再饿肚子,并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够养活自己”。如今,我国已迈入世界农业科技大国行列,三大主粮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就以袁老毕生研究的水稻来说,中国已成为水稻育种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种质资源最丰富,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世界领先。中国是大米产量最高的国家,面积占全世界水稻面积的20%,产量占全世界大米总产的近40%。中国水稻地域和种类最为丰富,早中晚稻分明,籼粳糯稻齐全。袁老坚定了中国粮食安全的道路自信,即使面对国际粮食波动,中国人最有底气。
中国农业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将坚持创新和奋斗精神,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袁老生前常跟人说起他的两个梦,其中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在梦里,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这显示了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尽管已经名满天下,但他仍埋头于田畴,执着耕耘探索,直至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依然坚持下田。他不停地追求高产、更高产和高品质、更高品质,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到耐盐碱水稻,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关。他以行动向人们证明,每一步前进,都是创新的结果和奋斗的成果。这给我们以启迪,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只要有这股劲,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卡脖子”现象终将改变。
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和担当,这是袁隆平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袁老的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世人皆知,他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他让饥饿远离中国人,也造福世界上那些还吃不饱饭的人们。如今,中国杂交稻在亚洲、非洲推广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粮食短缺的首选技术。这不仅仅是中国水稻育种家的骄傲,更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不可磨灭的贡献,蕴含着中国人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
斯人已逝,遗产永存。国士无双,风范常在。共和国永远铭记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