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模考经典文化常识集锦(一)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6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B【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错误,还有帝王
2.(山西省八校201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答案】D【解析】“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3.(四川省高中2016届毕业班“名校联盟”测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答案】B【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4.(河南省开封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答案】C【解析】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5.(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答案】B【解析】A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不是皇帝登临皇位。C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海南省“七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答案】B【解析】“军令”由兵部掌管
7.(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8.(辽宁师大附中2016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答案】D【解析】《论语》不是六经,应是《春秋》。
9.(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答案】C【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0.(辽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模块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答案】C【解析】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之一。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11.(河南省信阳市2015一2016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检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答案】C【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2.(湖北省孝感高中2016届高三10月调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答案】A【解析】解析文中意思应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甲第:豪门贵族的宅邸;指豪门贵族;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明清时称进士。
13.(2016年新课标Ⅰ卷冲刺卷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答案】A【解析】“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答案】A【解析】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有误,男子20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女子成年15岁行笈礼。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因德高而受人尊重。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会昌”为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创,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C.左迁即“降官”,即“降低官职”之意,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这种说法。
D.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答案】B【解析】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一个“只”字绝对化。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拜”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摄”是表代理官职的字。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所起的。名和字的称呼不可随意,谦称自己称字,尊称他人称名。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答案】C【解析】谦称自己称名,尊称他人称字。此外,女子15岁及笄也有字。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晏驾,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C.“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答案】C【解析】徙:此处意为调职。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十月十五)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封建时代由于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免罪的权利。“封妻荫子”的“荫”就是这意思。
B.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C.右:古代很多官职有左右之分,左右的地位不同时期多有变化。右有“上”之意,如“位在廉颇之右”。
D.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类似后代的委任状。“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答案】A【解析】“免罪的权利”不完整,也存在争议,应是“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免罪的权利”的是“世券”“铁券”。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忧:丁忧是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答案】D【解析】皇帝的死称“崩”,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或皇贵妃以下到嫔的死称“薨”。三省: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权利。
B.路,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的省。
C.金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金”用以进众,“鼓”用以止众。
D.河神,又称河伯,是古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后来其它河流的神也成河神。
【答案】C【解析】“烽火扬州路”“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名校模考经典文化常识集锦(二)
1.(宁大附中2016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答案】D【解析】封爵的大官(诸侯)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2.(辽宁省沈阳市2016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B.“博学宏词”是封建时代为选拔学识渊博、善于作文的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C.旧时用斗斛量米,人们常用一块木片刮平其中过满的粮食,这个木片叫做“概”。D.遗表是古代大臣于临终前上奏给朝廷的一种章表,多表达其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答案】D【解析】“临终前上奏”错,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3.(沈阳二中2016下学期第四次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永久”之义,君主之墓被喻为“山陵”,天子去世被称为“山陵崩”。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B.“三老五更”,为乡官之名,由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担任,掌管教化,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行跪拜之礼。C.“蛮夷”是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泛称,包括南蛮和东夷;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的“夷”则是指西洋人。D.“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种文体;“表”还可做动词,是“以表上奏”的意思。【答案】A【解析】应为:大夫去世曰“卒”,士人去世曰“不禄”。4.(2016年东北育才学校高三第八次模拟)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兼”、“行”均表示兼任官职, “领”“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辞官归家。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答案】A【解析】行,代理官职;领,兼任官职。 传:作注解。5.(2016吉林实验中学高三八模)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在太学学习过。C.《鲁诗》是西汉初年鲁地人申公为《诗》所作的传文,后自成一家。它与《齐诗》《韩诗》并立,被统称为“三家诗”。现三家诗均已亡逸。我们现在所学的《诗经》,是由《毛诗》流传下来的。D.举:往往与“察”并称,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博士、文学、秀才等。【答案】D【解析】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并享有官方给予的待遇。不属于察举的科目范畴。 韩愈,字退之。 《毛诗》毛苌、毛衡所作。 文学:官职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6.(吉林市普通中学2016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意思是高寿,旧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文中的“皇考”刘翘是刘裕的父亲。B.文中有几处像“帝以晋哀帝兴宁元年夜生”一样的句子,称刘裕为“帝”,这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一种现象,是对传主的尊重。 C.“江表”中的“江”指黄河,“江表”指黄河以南地区。晋朝都城洛阳属于中原地带,以此看黄河以南,地处黄河之外,故称江表,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D.“饥馑”,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指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在文中指孙恩兵败后缺乏军粮,士兵挨饿。【答案】C【解析】“江”,长江。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江东:因长江在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历史变迁,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河东:河东泛黄河以东,尤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山西古称河东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后演变为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7.(2016吉大附中高三二模)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贯”本指穿钱的绳子,与“缗”都可作钱的计量单位,一般一千钱为一贯。B. 漕运是我国古代向京城运输粮食的重要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方式。C. 保甲是旧时统治者推行的户籍编制制度,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D. 月廪专指朝廷发给退休官员的禄米,其中“廪”本指米仓,亦可泛指粮仓。【答案】D【解析】“月廪”指古代每月发给官吏的禄米。8.(2016东北师大附中高三六模)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乙亥是干支之一,中国古代历法中,十二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B.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器具,泛指各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时北周始设,隋唐时为六部之一,主要掌管教育科举及礼仪外交事务。D.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相传为孔子编订。【答案】A【解析】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9.(东北三省四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C.“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 中“杀青”指书籍定稿。【答案】B【解析】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留取丹心照汗青”“电影杀青:电影拍摄完毕。”10.(2016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答案】D【解析】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11.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四次月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即为此意,“褐”常用来指贫贱的人。故后来多以“解褐”比喻入仕做官。B.服阕,古代官员服丧期满一年脱去丧服。一般情况,斩衰三年,期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D.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答案】B【解析】服阕,服丧期满脱去丧服。“满一年”错。《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1.斩衰。27月,这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所嗣之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明清二代,规定子(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2.齐衰三年 22或27月,适用于在父已先卒的情况下,子及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母为长子。又次于齐衰一等,适用于为从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未嫁之从父姊妹(伯叔父之女,即堂姊妹)及孙女,嫡长孙之外的众孙(包括未嫁的孙女),嫡长子之妻。又次于大功一等,适用于为从祖父母(父亲的伯叔父母),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配偶),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从父姊妹及孙女,长子外的诸子之妻,未嫁之从祖姑姊妹(父亲的伯叔父之女及孙女),外祖父母、从母(姨母)。这是最轻一等的丧服。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祖父的伯叔父母)、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及其配偶)、族父母(祖父的堂兄弟之子及其配偶)、族兄弟(祖父的堂兄弟之孙),从祖兄弟之子,曾孙、玄孙,已嫁之从祖姑姊妹,长孙之外的诸孙之妻,姑祖母,姑表兄弟,舅表兄弟,姨表兄弟,岳父母,舅父、女婿、外甥、外孙。此外,妻为夫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父兄弟之妻,也都有缌麻之服。缌麻丧期仅为三个月。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B.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C.刑部,中国古代官居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物的机构。D.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在文中含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答案】D【解析】“起”有两个意思:一是第一次做官,二是重新起用。不含“升任”之意。“出、左”一般表示贬官。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C.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D.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14.(2016年哈三中学第一次高考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答案】A【解析】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15.(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16.(2016 年哈九中高三学年第四次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锦衣卫经历:锦衣卫,明代官署名,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后兼管刑狱、缉捕等事。经历,锦衣卫设有经历司,掌管B.馘: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这里指所割的左耳。C.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是周民族叙事性史诗,生于庙堂之上。内容就是歌颂从后稷到武王之间王公贵族的历史功绩。《小雅》多属贵族的作品。D.采风:也称为“采诗”;风,民间歌谣。古代有采风制度,朝廷派出官员到民间采集歌谣,从中考察民风和政令得失。【答案】C【解析】就是错误,应该主要是歌颂,《大雅》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从文本,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可推断出。17.(2016年哈三中第二次高考模拟)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照我国传统农历历法,文中“朔日”指每月初一。另外,每月月圆那天称“望日”,通常指十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 B.“再拜”通常指拜两拜,是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也常作为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文中此词用法为后者。 C. 天干和地支按照固定顺序相互配合,可用来纪年、月、日和时。文中“甲戌”指甲戌年,它的前一年是癸亥年。 D.“玉堂”原指玉饰的殿堂,常用作对宫殿的美称,汉朝时是皇宫中的一个殿名。而文中 此词指官署。【答案】C【解析】应该是“癸酉年”,前一年应该往前推,后一年应该往后推:乙亥年。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多指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皇兴、永乐、乾隆、康熙。B.掖庭是嫔妃居住的地方,在皇宫中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也泛指皇宫。C.爵位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的等级,常见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D.崩是古代对诸侯之死的称呼,古代很看重诸侯之死,常用山崩塌来比喻。【答案】D【解析】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19.(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为三公之一,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C.“行在”,皇帝临时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指天子巡行所在的地方。D.“谥号”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答案】B【解析】明经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祯皇帝追谥为思宗。“一直有较大的实际职权”错,“太傅”在明清时是一个虚衔。 20.(2016哈六中高三下期二模)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侍读,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的官名。 B.母忧,母亲的丧事。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报恩三年。 C.宫体,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时形成的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作者以梁简文帝为首,大都描绘声色,是当时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反映。这类诗歌,语言大多浓艳富丽、雕琢精巧。 D.《春秋》,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由老子修订而成。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答案】D【解析】《春秋》的编著是孔子。“孔子厄而作《春秋》”。守孝期未满被诏回官,“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