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练习
1. 【2021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2.【2020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3.【2020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4. 【2019海淀期中】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 :“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注释: 【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
5.【2020海淀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6.【2020西城期末】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的是什么?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道”?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道”是怎么理解的。(6分)
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7. 【2020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①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4分)
8. 【2020朝阳期末】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9. 【2021西城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御车。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10. 【2021海淀一模】
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6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②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注释】①滔滔:比喻世上的纷乱。②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1)解释文中“知津”的含义。(2分)
(2)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孔子“怃然”的原因。(4分)
11.【2021石景山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孔子品评人物所遵循的原则。(5分)
12.【2021朝阳一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季氏》)
颜渊在评价孔子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请简要分析以上三则章句,说说孔子是如
何循循善诱的。(6分)
13.【2022石景山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1)颜回从师学习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6分)
(2)关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有人认为孔子表达了对颜回的遗憾,有人说“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也有人说是“遗憾而又深喜之”。对于此句中孔子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学习体验,谈谈看法。(4分)
14.【2022朝阳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共12分)
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1)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6分)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6分)
15.【2022届东城一模】
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③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④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1)从①-②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2)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
“万仞宫墙”。(如图)请结合第④则内
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
此处有何深意。(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2、【答案】
(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3、【答案】
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4、【答案】
乐要以仁为基础;乐与礼能够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
①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
③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④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
⑤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
⑥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
第一问:“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仁(仁道)”。
第二问:曾子将孔子所说的“道”,解释为“忠”和“恕”。
第三问:略。(不必拘于曾子所言。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并作简要分析)
评分标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第三问,3分。
7、【答案】
(4分)
评分参考:
中庸思想1分,对“中庸”的解释1分,联系材料进行说明2分。
8、【答案】
①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名相称。”
②二者态度不同。《论语》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本文结尾表达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重“实”,因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实。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
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
认识:略
【评分参考】思想2分,认识3分。
10、【答案】
(2分)含义:知道天下出路或知道人生方向
(4分)原因:世道纷乱;不被理解,甚至遭受讥讽;前途渺茫
【评分说明】“含义”,若只答“知道渡口”,1分。“原因”,“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讥讽”2分,其余两点各1分。
11、【答案】
批评管仲的原因:不节俭,不知礼(每点1分,共2分)。褒扬管仲的原因:尊王
攘夷,保存了华夏文明,造福百姓(2分)。孔子品评人物遵循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品评人物;遵循“重点论”,看事功重于看小节(1分)。
12、【答案】
(1)孔子面对子张问“达”,通过诱导,先让了张说出自己的理解,德后用“闻”与“达”一对概念的分析,来告诉弟子何为真正的“达”。
(2)孔子面对颜回问仁,先正面告诉其仁之“州”,通过反间的方式,启发诱导弟子进一步发问,从而从反面张口。在一问一答中让弟子理解仁的内涵。
(3)孔子既询问关心孔鲤的学峰和学礼,也言明学诗和学礼的重要性,从而让孔鲤受到启发,按受教育。
13、【答案】
(1)谦逊沉静,善于倾听;默默思考,独自钻研;触类旁通,付诸实践;学而不厌,坚持不懈。(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答案示例一: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
答案示例二: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
答案示例三:学问之道,贵在问,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说“非助我者”,感到遗憾;但颜渊对孔子的教诲无所不悦,因其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孔子亦喜其“不愚”。(4分)
14、【答案】
(1)(6分)
①子路的“志”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体现了他的慷慨重义。
②颜渊的“志”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体现了他的谦虚恭谨。
【评分说明】①②各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
示例一:第一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成为一个能使人信任、怀念的人,体现出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第二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实现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他对理想
社会的憧憬。儒家强调修身从“修己”开始,然后达到“安人”“安百姓”的境界,对自我严格要求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因此第一种译法更好。
示例二:第一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成为一个能使人信任、怀念的人,体现出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第二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实现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儒家认为“修己”只是开始,须逐步教化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将仁德推行于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第二种译法更好。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15、【答案】
(1)从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对拜师三人均施以教化的老师,是一位“有教无类”之人;从②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不以圣贤自居的谦逊之人,也是一位不厌倦行善名明德,不倦于教诲他人礼节的君子;从③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心怀学习,担心忘记所学的勤奋、进取的学生。
(2)“万仞宫墙”指很高的宫墙,在这里指孔子崇高的贤德,题写在仰圣们上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第认识到孔子的圣人之德,更好地瞻仰孔子。
【试题1】
青春之美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5分)
参考答案
【试题1】【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这句曲词涉及到了小说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个人物。曲词暗示了宝玉叛逆(反叛)的性格特点。宝玉追求和林黛玉的自由爱情,反对与宝钗的符合家族利益、封建秩序的婚姻。曲词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悲剧。宝玉婚后仍不忘死去的林黛玉,对林黛玉一片痴情。
【试题2】答案
15. (1)B
(2)答案示例:
王夫人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是因为贾宝玉的思想言行不同流俗,不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例如贾母王夫人等人都把通灵宝玉看作富贵的象征,当作“命根子”,而宝玉却不以为然,反觉“没趣”,得知林黛玉没有玉时怒而摔玉;又如贾府中的长辈,宝玉身边的姐妹如宝钗、湘云等人都认同男子应追求“仕途经济”,但宝玉却认为当官的都是“禄蠹”,不愿意结交贾雨村这样的官场中人,甚至要轰走劝他多留意仕途经济的史湘云。
(3)可用内容:
①刘姥姥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
②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③通过宝琴参与贾府除夕祭宗祠
④黑山村庄头乌进孝交
⑤元春省亲游览大观园
⑥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
【试题3】【参考答案】
⑴(2分)晴雯
⑵(示例)①因为黛玉由此想到自己(或:最忌讳“无缘”与“薄命”二字)(2分)。② “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或:贾母定亲,令宝玉娶薛宝钗为妻),而使宝黛婚事未成(2分);“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而早逝(或:黛玉最终焚稿泪尽而亡)(2分)。
【试题4】【图片无法复制】
【试题5】【参考答案】
16.(1)秋爽斋。(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齐。
【试题6】【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1】(2+3)
王熙凤多被人称为“二奶奶”,而贾母却常唤她“猴儿”,体现了贾母眼中的王熙凤是同猴一样有活力、伶俐,会逗自己开心的形象。同时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贾母深深喜爱着王熙凤,才会如此亲昵地给她取外号叫她,体现了贾母与王熙凤的关系亲近,又侧面写出来王熙凤在贾母跟前的调皮与泼辣。(称谓准确2,分析充分有说服力3)
【答案示例2】(2+3)
在《红楼梦》中贾政常称宝玉为蠢材,在他人口中的宝二爷,宝贝,在贾政口中却如此之差。其实因贾政为宝玉之父,要表现出严厉的一面,加上贾政心中的封建思想,有望子成龙之心,而宝玉却不爱读书,不爱官场,厌恶封建思想,向往自由,与贾政思想相矛盾,故贾政常称宝玉为蠢材,这一称谓,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以及与其父不一致的价值观念。 (称谓准确2,分析充分有说服力,逻辑清晰3)
【试题7】【参考答案】
【示例】大观园中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尽显“青春王国”里的青春之美。那次黛玉忽见宝玉捧着一本书阅读,问及何书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口,好不容易说出《西厢记》,黛玉拿过来读完,“只觉余香满口”,后来宝玉还打趣地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引得黛玉红脸,在当时《西厢》是禁书,而宝玉之言语也非常堂堂正经之语,但又于书本言语的交流间,诠释了青春中敢突破封建礼教枷锁,沉醉于好文字,热爱文学,珍重友情的青春之美。(情节+细节2;围绕“青春之美”分析合理3分,)
【试题8】【参考答案】
【答案】
⑴(4分)投靠外祖母的林黛玉;借钱(或:寻求帮助)的刘姥姥
⑵(3分)C(贾宝玉和贾兰应该是叔侄关系)
⑶(5分)
(答案示例一)同意这一说法。在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衣钵的子弟都难当大任,皆是只求享受不懂建设的纨绔子弟(结合句意表态2分,答出“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没有在经营持家方面用心的人”即可视为解释正确)。比如“富贵闲人”(宝钗语)贾宝玉,从小就不爱读书考学,对贾府的事务一概不过问,终日只知道沉浸在姐姐妹妹的温柔乡中,不问世事/在为晴雯请医生、付诊费时连一两银子多重都不知道/在黛玉都为贾府感到危险时,宝玉却说不用管,总之少不了他俩的……他作为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今后又怎么有能力去持家管事呢?(再如贾赦,作为贾府世袭爵位的大老爷,天天只知道美色与喝酒,凡事不管不问,甚至还为了十把古扇花去两千两银子;等等)(结合具体内容3分,举出一例即可,符合事实且表述清楚2分,能支撑观点1分)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在贾府中还是有后辈为家族未来谋划的人(结合句意表态2分,答出“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有在经营持家方面上心的人”即可视为解释正确)。贾探春就曾在协理荣国府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让大观园中闲置的花草树木都有了用处,不仅能为贾府省钱,一年下来还有结余。这一举措正是对贾府未来的运筹谋划,虽然没能最终坚持下去,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结合具体内容3分,举出一例即可,符合事实且表述清楚2分,能支撑观点1分)
【试题9】【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 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 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试题10】【参考答案】
【(1)“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2)分别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因为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3)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一对哥姐欢快地偷烧鹿肉。诗情画意之雅境与偷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熟悉小说相关内容、情节和手法。题干要求“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明确了解答此题的角度为“内容”和“形式”。要从回目中引出相关情节和内容,然后结合修辞手法,具体分析。
(1)“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花”指“花袭人”(袭人姓花),她在晚上规劝贾宝玉来着,劝得还很动情,所以说“情切切”。古时用“解语花”来比喻美人(意即会说话的花),“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玉”指林黛玉。这一回讲了两个故事,前一句的故事是袭人病了,宝玉去看她,然后袭人借机劝了宝玉一席话,袭人全名是花袭人。后一句对应的故事是说宝玉次日去看黛玉,结果闻到黛玉袖子里有香气,然后俩人打情骂俏了几句。不是有说暖玉生
香吗,俩人言谈中提到了暖玉,而且宝玉为了逗黛玉,还编了个老鼠偷香芋的故事。形式上使用了双关和叠韵词。
(2)涉及到两个故事情节.一: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二:黛玉葬花: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黛玉曾因为怜桃花落瓣,手把花锄,收抬残红,葬于花冢。如今时值暮春时节,又来到花冢,她从落花中联想到自己的悲剧的宿命,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这首《葬花吟》。表达形式上使用了借代和比喻。
(3)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雪地红梅的景色好不漂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内容看,似是写薛宝琴身穿大红披凤立在雪地里的美景。而实际上,这白雪,这红梅,都是指妙玉。妙玉身在佛门,孤标傲世,身心一片洁白,可谓琉璃世界也。但她是在世难容的境地中生存着的,她美丽如兰,如红梅,她的心更如雪地红梅,她虽然身处佛门,但她是一个青春少女,有自己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恰似雪地红梅,在寒冷寂寞中开放着。
语言表上使用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象征比喻、借代法,脂粉,借代指众女孩;香娃,借代指宝玉,割腥啖膻,是代指吃烧烤的生鹿肉。
【试题11】【参考答案】
①认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好,“抛”字作抛弃讲,主观上由于难以抗拒的原因被动放弃。回目的意思是林黛玉是客观上被动抛舍下自己的父亲林如海,主观上不愿离开父亲。可以看出父女的情感,又有悲剧意味。同时“抛父”还可以制造悬念,小女孩怎么能做出“抛父”的举动呢?吸引读者阅读。②认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好,“收养”意味着林黛玉的可怜弱小、身世凄凉,蕴含悲剧意味,同时也暗示读者从此以后林黛玉将“客居”在荣国府,直至去世。言简意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题干要求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就横线上的部分,你认为哪个版本的回目更好,写出理由。
这两个回目的差别在于到底谁是主体,如果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则其主体是林黛玉,小小年纪的为什么要进京,为什么是弱小的“她”“抛父”?一连串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开始关注这个打小就要离开父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的林妹妹了。当然回答“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也有其合理性,一个“收养”二字,直接鲜明地说出了林黛玉的遭遇:母亲去世,父亲无力抚养,更加深了林黛玉身世可怜,令人同情叹惋,这更与后文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和凄惨中去世无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