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 |​ 2022年北京高考《论语》《红楼梦》专题

by Mr Chzi, 五月 24, 2022
2022年北京市高考《论语》模拟试题十五套(附答案)

《论语》练习

1. 2021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22020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3.2020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4. 2019海淀期中】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概括其体现的孔子对于“乐”的认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③子谓《韶》1:“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2 :“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注释: 1】《韶》:歌颂舜因文德受到尧禅让的音乐。【2】《武》:歌颂武王灭商功绩的音乐。

 

5.2020海淀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许多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括。

 

6.2020西城期末】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1题。(共6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的是什么?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道”?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孔子“道”是怎么理解的。6分)

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7. 2020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注释:①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4分)

 

8. 2020朝阳期末】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①将下面《论语》中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这句话与本文结尾“不以名实眩惑”对“名”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简要说明。

 

9. 2021西城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注释:仆:御车。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10. 2021海淀一模

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6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注释】滔滔:比喻世上的纷乱。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1)解释文中知津的含义。(2分)

2)根据文意,简要回答孔子怃然的原因。(4分)

 

11.2021石景山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孔子品评人物所遵循的原则。(5分)

 

12.2021朝阳一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论语·季氏》)

颜渊在评价孔子时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请简要分析以上三则章句,说说孔子是如

何循循善诱的。(6分)

13.2022石景山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1)颜回从师学习有哪些特点?请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6分)

2)关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有人认为孔子表达了对颜回的遗憾,有人说“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也有人说是“遗憾而又深喜之”。对于此句中孔子的态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学习体验,谈谈看法。(4分)

14.2022朝阳期末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共12分)

①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1)根据第①则章句,简要说明子路、颜渊的“志”各是什么,由此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6分)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的学者译为“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有的学者译为“老年人得到安顿,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你认为哪种译法更好?请加以比较,并结合第②则章句简要说明理由。(6分)

15.2022届东城一模】

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③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④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1)从①-②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2)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

“万仞宫墙”。(如图)请结合第④则内

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

此处有何深意。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2【答案】

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3【答案】

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4、【答案】

乐要以仁为基础;乐与礼能够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乐要兼具道德性和艺术性。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

①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品德;

③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或:要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④学习的内容(高深的道理)就存在于学习者的身边;

⑤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学习者要有谦虚向学之心;

⑥学习者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

第一问:“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仁(仁道)”。

第二问:曾子将孔子所说的“道”,解释为“忠”和“恕”。

第三问:略。(不必拘于曾子所言。要求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并作简要分析)

评分标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第三问,3分。

7、【答案】

4分)

评分参考:

中庸思想1分,对“中庸”的解释1分,联系材料进行说明2分。

8、【答案】

①孔子说:“君子忧虑的是到死自己的品行都还不能与君子之名相称。”

②二者态度不同。《论语》这句话体现君子要看重“名”,追求自己的品行与名声相符;本文结尾表达的是不要看重“名”,而要看重“实”,因为名是外在的,不一定真实。

【评分参考】①2分,②4分。言之成理即可。

9、【答案】

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

认识:略

【评分参考】思想2分,认识3分。

10、【答案】

2分)含义:知道天下出路或知道人生方向

4分)原因:世道纷乱;不被理解,甚至遭受讥讽;前途渺茫

【评分说明】“含义”,若只答“知道渡口”,1分。“原因”,“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讥讽”2分,其余两点各1分。

11答案

批评管仲的原因:不节俭,不知礼(每点1分,共2分)。褒扬管仲的原因:尊王

攘夷,保存了华夏文明,造福百姓(2分)。孔子品评人物遵循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品评人物;遵循“重点论”,看事功重于看小节(1分)。

12答案

(1)孔子面对子张问“达”,通过诱导,先让了张说出自己的理解,德后用“闻”与“达”一对概念的分析,来告诉弟子何为真正的“达”。

(2)孔子面对颜回问仁,先正面告诉其仁之“州”,通过反间的方式,启发诱导弟子进一步发问,从而从反面张口。在一问一答中让弟子理解仁的内涵。

(3)孔子既询问关心孔鲤的学峰和学礼,也言明学诗和学礼的重要性,从而让孔鲤受到启发,按受教育。

13答案

1)谦逊沉静,善于倾听;默默思考,独自钻研;触类旁通,付诸实践;学而不厌,坚持不懈。(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答案示例一:学问之道,贵在问,多问才能教学相长,并获得真知。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感到遗憾,“非助我者”清楚表明了态度。

答案示例二:颜渊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可见他对孔子的教诲闻语即解,心解力行,无所不悦。因此,孔子此语实为赞颂其聪慧颖悟,深喜其“不愚”。

答案示例三:学问之道,贵在问,颜渊终日“不违”,就缺少了在对话碰撞中深化思考、师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因此孔子说“非助我者”,感到遗憾;但颜渊对孔子的教诲无所不悦,因其听讲“不惰”,闻一知十,言行“足以发”,孔子亦喜其“不愚”。(4分)

 

 

14答案

1)(6分)

①子路的“志”是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体现了他的慷慨重义。

②颜渊的“志”是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体现了他的谦虚恭谨。

【评分说明】①②各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

示例一:第一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成为一个能使人信任、怀念的人,体现出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第二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实现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他对理想

社会的憧憬。儒家强调修身从“修己”开始,然后达到“安人”“安百姓”的境界,对自我严格要求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因此第一种译法更好。

示例二:第一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成为一个能使人信任、怀念的人,体现出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第二种译法表明孔子志在实现老有所安、幼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儒家认为“修己”只是开始,须逐步教化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将仁德推行于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第二种译法更好。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15答案

1从①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对拜师三人均施以教化的老师,是一位“有教无类”之人;从②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不以圣贤自居的谦逊之人,也是一位不厌倦行善名明德,不倦于教诲他人礼节的君子;从③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心怀学习,担心忘记所学的勤奋、进取的学生。

2“万仞宫墙”指很高的宫墙,在这里指孔子崇高的贤德,题写在仰圣们上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第认识到孔子的圣人之德,更好地瞻仰孔子。

 

2022年北京市高考《红楼梦》模拟试题十一套(附答案)

【试题1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5分)
【试题22022东城期末
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1分)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对她说:
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1选文中加点人物指的是(   )(2分)
     A. 贾赦      B. 贾政      C. 贾琏      D. 贾珍
2王夫人为什么说自己的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两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3《红楼梦》第三回,作者从林黛玉的视角描写了贾府,纵观全书,作者还从其他人物的视角对贾家这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进行了介绍与描写,请写出一个这样的情节。(3分)                 ……
【试题32022西城期末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8分)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宝玉作《芙蓉女儿诔》。其中一句“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被黛玉修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后又经过宝玉修改,变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听到此句,黛玉“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1)宝玉最后所改诔文中的“卿”字,本应指的是_________(人名)。(2分)
2)黛玉为何“忡然变色”?她的这种心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简要说明。(6分)
 
【试题4
16.从以下《红楼梦》的回目中,任选一条,依据划线内容,简述情节,概括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试题52022朝阳一模
阅读《红楼梦》节选材料,完成1617题。(共11分)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6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叫什么?(1分)
2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4分)
17.脂砚斋评价探春“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及原著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
 
【试题62022海淀期末
《红楼梦》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人物往往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如:人多称王熙凤“二奶奶”,而刘姥姥却称她“姑奶奶”。请你从小说中任选一个人物,举出某人对他(她)与众不同的称谓,并赏析其妙处。(5分)
【试题7

青春之美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5分)  

试题8】【2022 西城二模】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2分)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闲游遇到了冷子兴,二人在聊起贾府时,冷子兴有如下一段话:
“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⑴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贾府,熟悉其人物关系,作者在《红楼梦》前6回中,安排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带着读者走进贾府,认识贾府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此三人分别是第二回中为贾雨村演说荣国府的冷子兴和紧随其后几回中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以及到贾府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人物)。这三人因性情、遭遇、背景和目的不同,眼中的贾府自然也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4分)
⑵下列选项中,对贾府人物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惜春之父是宁国府贾敬,她与贾珍是兄妹关系
B.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敬是堂兄弟关系
C.贾宝玉与贾兰一起在家塾读书,他们是兄弟关系
D.贾环很喜欢与贾兰一起玩耍,但他们是叔侄关系
⑶冷子兴说贾府安享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很多,而“运筹谋画者无一”,读完全书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结合这句话的意思和原著相关内容简述你的看法。(5分)
 【试题9】【2021 北京高考】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共 6 分)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
油、鲜花着锦之盛。 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 的俗语。 ……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
自须寻   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2 分)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4 
【试题102020·高密市第一中学高三三模
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1)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2)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3)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试题112020·北京高三一模
《红楼梦》第三回的回目,有的版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有的版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请你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就横线上的部分,你认为哪个版本的回目更好,写出理由。

参考答案

 

【试题1【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这句曲词涉及到了小说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个人物。曲词暗示了宝玉叛逆(反叛)的性格特点。宝玉追求和林黛玉的自由爱情,反对与宝钗的符合家族利益、封建秩序的婚姻。曲词暗示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悲剧。宝玉婚后仍不忘死去的林黛玉,对林黛玉一片痴情。

 

【试题2答案

15. 1B

2)答案示例:

王夫人说贾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是因为贾宝玉的思想言行不同流俗,不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例如贾母王夫人等人都把通灵宝玉看作富贵的象征,当作“命根子”,而宝玉却不以为然,反觉“没趣”,得知林黛玉没有玉时怒而摔玉;又如贾府中的长辈,宝玉身边的姐妹如宝钗、湘云等人都认同男子应追求“仕途经济”,但宝玉却认为当官的都是“禄蠹”,不愿意结交贾雨村这样的官场中人,甚至要轰走劝他多留意仕途经济的史湘云。

3)可用内容:

①刘姥姥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    

②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③通过宝琴参与贾府除夕祭宗祠      

④黑山村庄头乌进孝交

                

⑤元春省亲游览大观园              

⑥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

【试题3【参考答案】

⑴(2分)晴雯

⑵(示例)①因为黛玉由此想到自己(或:最忌讳“无缘”与“薄命”二字)(2分)。② “无缘”暗指“木石前盟”最终败给“金玉良缘”(或:贾母定亲,令宝玉娶薛宝钗为妻),而使宝黛婚事未成2分);“薄命”则预示了黛玉因身体而早逝(或:黛玉最终焚稿泪尽而亡)(2分)。

【试题4【图片无法复制】

 

【试题5【参考答案】

16.1)秋爽斋。(2能干有才、志向高远、志趣高雅、大气阔朗、时运不齐

 

【试题6【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1】(2+3

王熙凤多被人称为“二奶奶”,而贾母却常唤她“猴儿”,体现了贾母眼中的王熙凤是同猴一样有活力、伶俐,会逗自己开心的形象。同时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贾母深深喜爱着王熙凤,才会如此亲昵地给她取外号叫她,体现了贾母与王熙凤的关系亲近,又侧面写出来王熙凤在贾母跟前的调皮与泼辣。(称谓准确2,分析充分有说服力3

【答案示例2】(2+3

在《红楼梦》中贾政常称宝玉为蠢材,在他人口中的宝二爷,宝贝,在贾政口中却如此之差。其实因贾政为宝玉之父,要表现出严厉的一面,加上贾政心中的封建思想,有望子成龙之心,而宝玉却不爱读书,不爱官场,厌恶封建思想,向往自由,与贾政思想相矛盾,故贾政常称宝玉为蠢材,这一称谓,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性格,以及与其父不一致的价值观念。   (称谓准确2,分析充分有说服力,逻辑清晰3

【试题7【参考答案】

【示例】大观园中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尽显“青春王国”里的青春之美。那次黛玉忽见宝玉捧着一本书阅读,问及何书却支支吾吾说不出口,好不容易说出《西厢记》,黛玉拿过来读完,“只觉余香满口”,后来宝玉还打趣地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引得黛玉红脸,在当时《西厢》是禁书,而宝玉之言语也非常堂堂正经之语,但又于书本言语的交流间,诠释了青春中敢突破封建礼教枷锁,沉醉于好文字,热爱文学,珍重友情的青春之美。(情节+细节2;围绕“青春之美”分析合理3分,)

【试题8【参考答案】

【答案】

⑴(4分)投靠外祖母的林黛玉;借钱(或:寻求帮助)的刘姥姥

⑵(3分)C(贾宝玉和贾兰应该是叔侄关系)

⑶(5分)

(答案示例一)同意这一说法。在贾府中能够继承父辈衣钵的子弟都难当大任,皆是只求享受不懂建设的纨绔子弟(结合句意表态2分,答出“没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没有在经营持家方面用心的人”即可视为解释正确)。比如“富贵闲人”(宝钗语)贾宝玉,从小就不爱读书考学,对贾府的事务一概不过问,终日只知道沉浸在姐姐妹妹的温柔乡中,不问世事/在为晴雯请医生、付诊费时连一两银子多重都不知道/在黛玉都为贾府感到危险时,宝玉却说不用管,总之少不了他俩的……他作为最被看重的继承人,今后又怎么有能力去持家管事呢?(再如贾赦,作为贾府世袭爵位的大老爷,天天只知道美色与喝酒,凡事不管不问,甚至还为了十把古扇花去两千两银子;等等)(结合具体内容3分,举出一例即可,符合事实且表述清楚2分,能支撑观点1分)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在贾府中还是有后辈为家族未来谋划的人(结合句意表态2分,答出“有懂得经营持家的人”或“有在经营持家方面上心的人”即可视为解释正确)。贾探春就曾在协理荣国府时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让大观园中闲置的花草树木都有了用处,不仅能为贾府省钱,一年下来还有结余。这一举措正是对贾府未来的运筹谋划,虽然没能最终坚持下去,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结合具体内容3分,举出一例即可,符合事实且表述清楚2分,能支撑观点1分)

【试题9【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 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 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试题10【参考答案】

【(1)“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2)分别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因为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3)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一对哥姐欢快地偷烧鹿肉。诗情画意之雅境与偷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熟悉小说相关内容、情节和手法。题干要求“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明确了解答此题的角度为“内容”和“形式”。要从回目中引出相关情节和内容,然后结合修辞手法,具体分析。

1)“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花”指“花袭人”(袭人姓花),她在晚上规劝贾宝玉来着,劝得还很动情,所以说“情切切”。古时用“解语花”来比喻美人(意即会说话的花),“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玉”指林黛玉。这一回讲了两个故事,前一句的故事是袭人病了,宝玉去看她,然后袭人借机劝了宝玉一席话,袭人全名是花袭人。后一句对应的故事是说宝玉次日去看黛玉,结果闻到黛玉袖子里有香气,然后俩人打情骂俏了几句。不是有说暖玉生

香吗,俩人言谈中提到了暖玉,而且宝玉为了逗黛玉,还编了个老鼠偷香芋的故事。形式上使用了双关和叠韵词。

2)涉及到两个故事情节.一:宝钗扑蝶:宝钗到潇湘馆找黛玉,恰遇宝玉来找黛玉,为避嫌疑,便抽身回来要寻别的姊妹去。这时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宝钗遂取出扇子来扑蝶。只见那一双蝴蝶穿花度柳,引的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二:黛玉葬花:黛玉访宝玉吃了闭门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产生误会,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黛玉曾因为怜桃花落瓣,手把花锄,收抬残红,葬于花冢。如今时值暮春时节,又来到花冢,她从落花中联想到自己的悲剧的宿命,于是以落花自况,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这首《葬花吟》。表达形式上使用了借代和比喻。

3)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写雪地红梅的景色好不漂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内容看,似是写薛宝琴身穿大红披凤立在雪地里的美景。而实际上,这白雪,这红梅,都是指妙玉。妙玉身在佛门,孤标傲世,身心一片洁白,可谓琉璃世界也。但她是在世难容的境地中生存着的,她美丽如兰,如红梅,她的心更如雪地红梅,她虽然身处佛门,但她是一个青春少女,有自己爱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渴望和追求恰似雪地红梅,在寒冷寂寞中开放着。 语言表上使用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象征比喻、借代法,脂粉,借代指众女孩;香娃,借代指宝玉,割腥啖膻,是代指吃烧烤的生鹿肉。

【试题11【参考答案】

①认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好,“抛”字作抛弃讲,主观上由于难以抗拒的原因被动放弃。回目的意思是林黛玉是客观上被动抛舍下自己的父亲林如海,主观上不愿离开父亲。可以看出父女的情感,又有悲剧意味。同时“抛父”还可以制造悬念,小女孩怎么能做出“抛父”的举动呢?吸引读者阅读。②认为“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好,“收养”意味着林黛玉的可怜弱小、身世凄凉,蕴含悲剧意味,同时也暗示读者从此以后林黛玉将“客居”在荣国府,直至去世。言简意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题干要求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就横线上的部分,你认为哪个版本的回目更好,写出理由。

这两个回目的差别在于到底谁是主体,如果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则其主体是林黛玉,小小年纪的为什么要进京,为什么是弱小的“她”“抛父”?一连串的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开始关注这个打小就要离开父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的林妹妹了。当然回答“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也有其合理性,一个“收养”二字,直接鲜明地说出了林黛玉的遭遇:母亲去世,父亲无力抚养,更加深了林黛玉身世可怜,令人同情叹惋,这更与后文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和凄惨中去世无不相关。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模拟 |​ 2022年北京高考《论语》《红楼梦》专题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五月 24, 2022文章归档:试题频道
Comment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