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专题
by Mr Chzi, 五月 22, 2022
古诗阅读专题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①这首词系苏轼任杭州通判,途经富春江七里濑时所作。②严陵:曾力助刘秀起兵。刘秀称帝后,他拒官隐居,终日垂钓富春江上。A.一叶轻舟既见证经历,又体现心境,词人借小舟轻行水上写内心轻松愉悦,与“轻舟已过万重山”异曲同工。B.上阕紧扣题目中的 “过”字,通过视角的转换,于景物的变化中,传达出词人丰富的主观感受。C.下阕“算当年、 虚老严陵”,表达了词人对严陵的推崇,希望自己像他一样摆脱世俗羁绊,超然世外。D.本词意象活泼灵动,意境丰盈深邃,写景、抒情、议论完美融合,寄托了作者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①运用叠词。如“重重”“曲曲”,音韵和谐,写由了群中连绵之美。②炼字精准,如“翻”“点”,“长”“乱”“青”等,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③善用修辞。如比喻“鱼翻藻鉴”“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生动形象;如排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句式整齐,气韵贯通。(分析对偶也可)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①人间乞巧楼?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做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以“云步”“小凤钩”写出了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娇小,表现出织女之美。B. “踏清秋”三字将牛郎织女相会之缠绵带过,既点明时令又渲染出环境的沉寂。C. 词中“两悠悠”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银汉迢迢”均含距离遥远之意。D. 词人不说人窥月,而是月窥窗,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间平凡的对比。16. 本词写七夕,一改传统之观念,别有新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答案】15. D 16. ①本词写人们在七夕时不必乞巧,也不必可怜牛女双星的“稀相见”,不落窠白;②词人强调应摒除杂念,把握当下,抒发出了超凡脱俗的旷达自适之情。D.“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间平凡的对比”错误,写月窥窗,是词人移情于月,最后两句写词人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体现出一种旷达自适之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评价诗歌主旨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诗人用“只缘”“底用 ”对世俗之见给予了否定 。他认为: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见,根源是她的“巧极”。即因为心灵手巧织出了锦锻才嫁给了牛郎 ,结婚后“废织”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 。因此 ,人间的妇女们何必向织女去乞“巧”呢?更没必要劳民伤财地建楼搭棚乞求了。“天外事 ,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抒写了词人的感概,是继“只缘”“底用”之后的进一步表述。“悠悠”作“遥远”解 。“两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间”连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词人明确地指出人间天上悠悠远隔,织女之巧 ,人间不必乞取 ;对天外的织女牛郎双星的“稀相见”,更没必要同情和为他们忧愁。接下来作者直抒胸怀:天上双星长相思、难相聚,虽凄凉寂寞但天外人间两悠悠,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怎么管得了呢?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可见作者认为我们不应为杂念烦恼,而要把握并享受当下的美好,体现出旷达自适之情。【注】①夏镇:今微山县人民政府驻地。②沂泗:沂水与泗水。大堑:大沟,指运河。③輓:鞔输,运送物资。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吟咏运河古镇夏镇的诗歌既有历史的叙写,又有现实的描摹,构思精巧,气象雄浑,意蕴悠长。B.颔联介绍了夏镇波分沂泗的独特位置,同时,化用杜牧《阿房宫赋》之典暗写了夏镇当时的繁华。C.颈联笔锋陡然一转,以“断”“销”等词语和“斜阳”等意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伤之情。D.尾联指出了夏镇一直为朝廷输送物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飞輓”二字形象写出漕运繁忙的景象。16.本诗首联气势宏大,尤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6分)15.C(结合全诗来看,并非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伤之情。颈联的意思是说虽非美好的春天,但是这里的景色依然很美,绿色的村庄在夕阳中如画)16.①诗歌首联强调了夏镇的历史悠久。(2分)②“一片”给人以开篇浩大、气势不凡之感,“云飞”和“大风”则运用了汉高祖刘邦《大风歌》的典故将夏镇的历史追溯到了遥远的汉代,突出了夏镇历史之悠久。(2分)③同时,“护”字以拟人手法表现出了夏镇为古今以来,皆得“王气”庇佑之地。写景和叙史都气势宏大。(2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诗题来看,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从曹南转往阳翟的路上写给弟弟的,两人曾一同游过白沙江。B.首联回顾往日与弟弟在白沙江上的亭子里饮酒话别的情景,“秋声”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心情。C.颔联追忆了与弟弟同游的情景,其中上句流露出如苏轼《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畅快。D.尾联表达了感激之情,诗人认为曾经与弟弟在一起的十天让自己暂时看到了光明,感到了惬意。16.诗人在颈联中说“新愁常接旧愁生”,你能从诗中读出诗人的哪些“愁”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6 分)15.D(本题考查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暂时看到了光明”说法错误。“暂明”应该是“一下子看到了光明”,有豁然开朗之意)16.①别后对弟弟的思念之愁。诗题中的“追怀”、首句中的“醉别”都体现出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感情,别后思念之愁自然蕴于诗句之中。②家中不断出现烦心琐事之愁。颔联上句“家事不随王事了”即表现了这一点。③身体状况堪忧之愁。尾联上句“只今疲病嫌鞍马”点明诗人此时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旅途之中疲病交加,故心生愁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通过诗题可知,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在从曹南前往阳翟的路上想起了和弟弟在江上游玩的旧事,作诗相赠,再结合首句中的“醉别”可知,此时两人不在一处,故诗中自然有对弟弟的别后思念之愁。领联是对旧游见闻的追忆,没有明显的愁绪。从颈联上句“家事不随王事了”可春出诗人有很多的家愁。尾联上句“只今疲病嫌鞍马”则写出了诗人疲病交加的状况,诗人因此生出愁意。当初咱们分别时一起在白沙江边的亭子里喝得酩酊大醉,傍晚的寒蝉和高树都各自发出秋天里才有的清凉之声。乘坐小船顺风前行就如水鸟飞翔,雨点滴滴答答打在雕花的屋檐上发出环佩般的清响,国家的事情然已经平息了,但家事却没有完结,旧愁还没离去,新愁却已袭上心头。我的身体也早已大不如前,疲病之躯甚至连鞍马之劳都难以承受,回想往日还是十分感谢你,在与你交游的十天里,你让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前途的光明,感到了人生的惬意。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考试(枣庄三模)语文试题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②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注】①此词最早署名“无名氏”,后有研究者认为是李清照后期作品。②宝篆:即篆香,一种香屑萦回像篆文一样的香。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二句写五更风吹散晨时梦,看似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实则蕴含无尽的懊恼之情。B.“画楼重上与谁同”一句点明词人当下的孤独寂寞之境,现实难耐之情油然而生。C.“玉钗斜拨火”这一细节动作,将词人梦醒之后的孤寂无聊之感刻画得真实生动D.词末以“留得”呼应“回首”“记得”,将愁思寄托于征鸿,把情感推向了极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即可。【解答】(1)C.理解有误,“玉钗斜拨火”并非梦醒之后的细节动作。故选:C。(2)“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蓄的愁思,不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这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答案:(1)C(2)①化用李焘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绪化为翻涌的春浪,顿觉浓郁的愁思与怅惘之情无穷无尽,形象具体,极易打动读者。②“醉醒”一词墓写出词人心神不定、迷离恍惚的情态,表现了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悲和孤身漂泊之痛。译文: 五更时分一阵凉风从帘外吹进,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想要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能与谁同行?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 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还在半醒半醉中。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赏析: 这词写得极其凄惋,感伤成分浓厚,可是读后并不感到消沉颓丧,反而被其流注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所打动,引起共鸣,寄予同情。一方面,与专主情致的悼亡之作有关。这类作品,因受题材—家常琐细,写法—今昔相比的制约,类多追思往事,叙写梦境,或表哀思,或诉衷肠,字字句句,无不从肺腑中出,以是感情真挚深厚,语调委婉低回,故尔极饶情致,扣人心弦。“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两情缝蜷,分外亲昵。孰料五更时分一阵凄风突然袭来,把好梦吹散,致使梦中情事,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依稀恍惚,了无踪影。一是说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过去了,直到五更天将亮时,凄风透过帘幕吹进室内,一股寒气直扑过来,人被搅扰惊醒,整整一夜,压根儿没有进入梦境。 醒来之后,只觉形单影隽,枕冷袭寒,空荡荡一无所有。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正如小晏所说:“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阮郎归》)所以如此,乃缘“帘外五更风”在作怪。“五更风”最会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过。《如梦令》云:“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小别轻分,秦七尚感了无意绪,那死生异路,幽明永隔,除梦里有时相见,别无他法,然而“和梦也,新来不做。”则词人凄苦之情,又该怎样。这两句,实是一种不胜惋惜而又无限憎恨极其沉痛的呼唤。此中情意,在下面几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 词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画楼”打入脑际的,便是“重上”。因为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是贵妇人主要活动场所。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都是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而这些闺帷韵事,唱随之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一提及“画楼”,不期然而然的会发出“与谁同”的感慨。“与谁同”这一问,既说明词人正处于载独无依的境况中,同时还倾吐了重上时必是孤单单地无人相伴。个中滋味,与另词《御街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所表达的情怀相一致。同样问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读了,也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很明显是从“画楼”而忆及的闺中韵事之一。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与痛苦之中,人们越是会常常忆起过去印象最深、极饶情趣的琐事,希望从饱含幸福与辛酸的回忆中,得到一点安慰。如前所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处,研究学问,日以继夜,乐此不疲。“玉钗斜拨火”这节的描写,正是对那时美好生活的追忆。“斜拨火”这一动作看闺帷中温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正手执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连她那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体察得出。对当事人来说,这印象实在太深了,时刻不忘,恍如昨事。“记得”二字就表达了这种情意。而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瑞脑香消魂梦断”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着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了。“宝篆成空,份量极重,决不是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以说“万事皆空”。 过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画楼重上”而来。“回首”一句,自是载独无依,东西漂泊。欢乐也好,悲伤也好,都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思及,总想从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俊,笼翠峰峦,挡住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那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说了。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这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气贯通,使全词结构更加显得缜密。“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抛下的痛苦之泪。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了的罗襟上拧了下来,对着征鸿用力弹去。“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事,可与朱希真“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同样设想新奇。但就悼亡而言,则以借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兄秀才入军》)句意,较为贴切。意思是说望着天际的归鸿,“倚楼无语理瑶琴”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柳永所谓“无侈恨一,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贺铸“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乡目送归鸿”(《六州歌头》),所有词均如此都是这样。【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校际联合考试(二模)语文试题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乞诗"指向他人索求诗歌,又称求诗、请诗、索诗,具有交际的功能。B. 首联写出了一个经历宦海沉浮、世事沧桑的老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C.颔联运用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遗憾与愤慨。D.诗人惭愧于自己隐居钟山、远离朝政,不能继续为朝廷效力,报答君王。16.诗人回忆了自己从前的经历,却又说"静忘岁月",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15.D [解析]“报答君王”错误,诗中“君”指对方,而不是君王。16.不矛盾。①诗人回忆自己从前仕途坎坷的经历,心中积愤难平。②说“静忘岁月”则体现出作者晚年的心态:想依靠寄情山水、博览群书消除积愤,忘却往事。③体现出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考试语文试卷【注】①小儿造物:指自然界的变化。②黄郎:即黄头郎,指船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描述顺水行船的状态,用数字“十日”“千里”突出船行之迅速。B.第四句用“寸浪寸水”描绘船行艰难的情景,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C.七、八句中“束手”“闲看”写出船只为风所阻难以继续行进的无奈。D.九、十句写船只转入顺风行驶,像骏马奔走,船速之快,竟无暇招呼。16.宋代包恢在《敝帚稿略·答曾子华论诗》中说作诗“状理则理趣浑然”。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它又是如何做到“理趣浑然”的? (6 分)15.(3 分)D(从上下文看,这里描述的顺水船不是诗人乘坐的,故“船只转入顺风行16.(6 分)(1)道理:人生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不是人力所能预先谋划和左右的,顺境时不要得意,逆境时也不要悲观。(3 分,意思对即可)(2)善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场景描写之中。(1 分)诗中明写船行有逆风、顺风之分,暗寓人生应正确对待逆境、顺境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表现得具体可感。(2 分)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专题 |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专题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五月 22, 2022文章归档:
试题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