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期 | B站热点《逃出大英博物馆》写作素材

by Mr Chzi, 九月 22, 2023


视频链接:前往B站观看
热点事件


        8月30日,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更是连续两天登上多平台热搜。这大概和一直以来国内互联网上“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的说法有关,也和近期大英博物馆文物被盗的消息有关,但若只谈论这些,显然并不足以形容这部短剧的火爆。
      《逃出大英博物馆》是由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拍摄、制作的短视频系列,共有三集,主要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国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逃回中国的故事。一开始记者并不相信玉壶精所说的话,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开始相信,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故事背景

        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超2.3万件

        在全世界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的来源、流转问题相当复杂。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仅1840年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其中,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公开资料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大英博物馆近日被盗文物2000件

        据英国媒体报道,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这批文物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及玻璃制品。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目前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件文物丢失,“估计大约2000件,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临时的数字。”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已于25日辞职,并承认该机构没有对文物失踪采取“应有的行动”。

        流失文物为何归国路漫漫?

        近些年,国际文物流失与返还问题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今年4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与上海大学共同主办了一场“博物馆、去殖民化、文物返还:全球对话”高端专家研讨会。会上,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的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表示,国际上的文化遗产大规模流失源于数百年来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但迄今,文化遗产非法贩运仍是仅次于毒品走私和武器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贸易。因此,文物流失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
        据报道,迄今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主要有三种,即购回、捐回和追索。据统计,从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中国通过各种途径,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共15万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近几年在各方努力下,又有多批次流失文物回归。
愿我们的文物,早日回家!

作文金句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或许对文物来说,在走回家园之前,它们得首先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违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编号,以鲜活的历史记忆,抚去表面的锈迹斑斑。
        历史浩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遗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帮我们忆起一二。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过:“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
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链接高考

        材料一:一位奇石资深收藏家邀请朋友到他家欣赏新近寻得的宝贝。可找遍身上也找不到奇石室的钥匙。他的孙子大约5岁,见他着急的样子,在一边偷着乐。朋友问小孩“是不是你藏了爷爷的钥匙啊?”小朋友一下严肃起来:“我才不动他老人家的宝贝。”这位奇石收藏家很是尴尬地说:“别理那小子。他曾摔坏了我不少宝贝,为了防止他再搞破坏,只能给柜子上了锁。”

        材料二:一位父亲领着7岁的儿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儿子在房间里东瞅西瞄,突然发现一个古瓷碗很是别样,小孩对老人说,想拿回去用它来吃饭。老人有收藏癖,为这宝贝在古玩市场花了不少钱,刚买来珍藏在家里。父亲听到儿子话,惊讶得眼睛快掉下来了,赶紧呵斥儿子。岂料,老人几乎是想都没想,一边责怪父亲,一边随手把那只古瓷碗从博古架上取了下来,递给孩子让他带回去。孩子的父亲坚持不要。但老人坚持让小孩把碗带回去。
        两位收藏家对收藏品和对小孩的态度,你更认同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文物历久弥新
张俊杰
        宝刀赠英雄,胭脂送佳人。老人博古架上的古瓷碗是珍贵的文物,但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是保护和传承文物的生力军。只有将文物交到孩子手中,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文物,才能培养起来对文物的兴趣,进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生出保护文物和传承文物的信念。
        也许,老人这看似轻而易举地一交,却在文化意义上完成了一种高层次的传承。这正是我国当前对待历史文物的态度,让文物走进大众,让文化得以传承。
        文物不应该是静静地躺在保险箱里的珍宝,文物的价值在于传承。这里的“传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文物保护好,完成时间链条上的延续和传递;一种是将文物承载的文化传播给大众,完成文化意义上的弘扬和传承。后一种“传承” 显然是更高层面的传承,即便文物在这一过程中有所破损,文物也能广泛地“传”开来,永久地“活”下去。2018年春晚亮相了一幅名画《丝路山水地图》,这幅名画是许荣茂先生出资二千万美元从海外购回然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许先生心里明白,国宝需要保护,但更需要传承,《丝路山水地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远比躺在自己的保险柜里更能完成这种传承。
        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要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文物“活”起来,必须让火种“燃”起来,让文物走进人们的视野甚至是生活。人们只有用目光,进而用心灵触摸到文物,心中才能激发起对文物的热爱,进而关注和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全国有很多地方的历史博物馆免费向游客开放,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也大多把历史博物馆作为必游之地,这足以说明政府部门和人民大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都普遍提升,这正是文物发挥其“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功能的重要条件。相信此举必定能够激发多数孩子对文物的兴趣,让文物走进孩子的心中,让孩子触摸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这不就完成了一种更高层面的传承了吗?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完成《史记》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藏是为了传,“藏之名山”的目的是在适当的时候传给可传之人。《史记》在后世流传这么广,如果史圣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吧。一代伟人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才是古瓷碗合适的传承人。老收藏家把古瓷碗交给到孩子手中,既传递出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文化,也传出对孩子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俯瞰历史长河,回首历史沧桑,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文物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只有把文物背后的文化和文明传承好,让文物真正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火种,传承下来的文物才能历久弥新。

相关时评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这集不到3分钟的短片中,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从这个角度来看,《逃出大英博物馆》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量,用晓畅直白的语言,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
        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剧对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客观来讲,该剧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等台前幕后的付出,这些都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
        从故事上,这种拟人化手法的呈现,也让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着力点。网友代入后的各种解读,无疑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共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红星评论
        #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
        《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逃出大英博物馆》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制作的考究与精良,如作为女主角的“玉壶”的拟人化形象身着与玉壶同色的翠绿色汉服、头戴翠绿色发饰,脸上还带有出逃时留下的斑驳污迹等细节之处,此外,“玉壶出逃”这一情节设定与国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应。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逃出大英博物馆》站在热点话题的风口、抓住时机,用自身的才华和对中国文物深沉的爱拍摄出具有深刻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更多自媒体人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自由创作的时代需要有更多带着自身思考、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从业者出现,他们身扛“长枪短炮”、手握一支代表社会国家人民利益的话筒,他们不为追逐流量,而是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的有益之处,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对媒体行业的热爱,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为文艺作品创作的旅途开拓更加广阔光明的道路。——红网
逃出大英博物馆,每件漂泊的瑰宝都刻在中国人心底

来源:北京日报

        刚刚上线一集,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成为全网爆款。不少观众表示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没有特技加持,也没有复杂的故事线,却因立足现实引发强烈共情。短片采取拟人手法,讲述了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出逃寻乡的故事。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当听到熟悉的中国话那一刻,她激动不已,“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虽然总时长不到3分钟,但剧中的诸多小细节已掀起网络热议。为什么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还惊奇于一个柜子(屋子)可以住两个人?因为英国从未善待瑰宝,很多文物在陈展时随意挤在一起,有的甚至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为什么小玉壶向男主郑重强调自己“是盏”?因为在遥远的异乡他国,鲜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在被称为“赃物大教堂”的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中国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它们大多数来自侵略战争的疯狂掠夺,以及清末民国时期盗墓贼的销赃和清皇室的私卖。维克多·雨果就曾在书信中写道:“胜利者装满了口袋,携手回到欧洲……而我看到的,是一次偷窃行为,和两个小偷。”也正如短片所影射的,由于管理混乱,这些艺术瑰宝并不能发挥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反而要面临被偷盗、被损毁、被挂上电商平台的命运。
        再放眼全世界,在47个国家至少218家博物馆中,还收藏着167万多件中国文物。据统计,仅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便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散出境。那些背井离乡的瑰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规则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回归之路展现了民族复兴的历程,更见证了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坚定。
        “这就是视频的意义吧,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网友如此评价《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及近年来各类讲述文物故事的文艺作品。我们希望故事中的小玉壶能完成“任务”,顺利带着她的小伙伴回家;更希望这样的用心之作多一些,去唤醒共同记忆、去引起足够关注,让我们继续齐心去弥补历史的遗失。

短剧细节解读

        1、为什么小玉壶的脸脏脏的?一方面是因为逃跑赶路不可避免的沾灰尘,符合剧情逻辑;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漠不关心和不加保护的态度,摆放玉壶的展台是没有玻璃罩遮挡的,可以被随意触摸!
        2、小玉壶强调的“盏”有什么含义吗?记者用“只”形容小玉壶,然而我们中国对于不同物体的形容都有独有和正确的量词,小玉壶强调是“盏”,也是在提醒现代年轻人在信息化时代不要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鲜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3、“这么大柜子只住两个人啊”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都是挤在一个柜子里,所以她在看到记者住的这么大的“柜子”(房子)只住两个人,表示很惊讶。这里的“柜子”用词很妙,拟人化不仅是将文物化作人形,在语言的严谨性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有在认真研究。
        4、记者让小玉壶“从哪来回哪去”,为什么小玉壶表现的很开心?当记者说出这句话时,小玉壶认为她的家就是在中国,而大英博物馆从来不是她的归属,回到中国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所以她很开心地以为家人要带她回国,“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免费分享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网站将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日志题目:第40期 | B站热点《逃出大英博物馆》写作素材 【资料编辑: Mr Chzi 发布时间: 九月 22, 2023文章归档:评论周刊
Comment disabled